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舉兩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一石二鳥,一箭雙雕,事半功倍反義:一無所得,事倍功半,徒勞無功,顧此失彼辨似: 「一舉兩得」及「一箭雙雕」都有做一件事有兩種收穫的意思。 「一舉兩得」側重於比喻取得兩種好處;「一箭雙雕」則側重於達到兩個目標。 一舉兩得 一箭雙雕 辨似例句 ○ ㄨ 種花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怡情養性,真是~。 ㄨ ○ 這次緝凶行動~,不但逮捕到殺人犯,同時也破獲了販毒集團。
赫爾巴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赫爾巴特的哲學觀。 赫爾巴特的教育觀赫爾巴特的教育觀,主要受到倫理學及心理學的影響以下說明之:教育目標:個人品格發展,培養社會性的道德,使之用之於社會,並涵養多方面的興趣(博雅教育),並慢慢「知你自己」,以激發學生心裡的統覺機能,形成一個「文化人」,使「知」和「意」相結合。赫爾巴特繼承康德道德哲學的「善意說」,以人的動機為考慮對象。在教育上的內涵而言,為他律(管理、陶冶)到自律。→符合「倫理學」。教材安排:教師給學生的教材應該容易瞭解,且教師所提示給學生的材料或經驗,必須前後銜接,也須重視系統,連貫及活動的特性。課程安...
各方面都有增進,若能給予兒童適時表達自己的主張,並給予適當的保護與指引,有助於兒童去實現自己所訂定的目標,反之,若不給予支持,則可能因此變得內疚或壓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中心任務: 認同正面後果: 能發起活動並喜愛學習自我品質: 目的重要關係: 家庭 童年中期(6-10歲)社會心理危機:勤奮對自卑正式進入學校的時期。此時適時的鼓勵很重要,若父母期望過於高不可攀,可能造成兒童的自卑心理。中心任務: 教育正面成果: 獲得學習能力,成就感自我品質: 能力重要關係: 學校 青春期(11-18歲)社會心理危機: 自我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事情沒有達到預定目標。與「成」相對。[例]失敗、不計成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武器名:(1)長棍一端嵌以尖銳的金屬頭,可用以刺擊。如:「長槍」。(2)可發射子彈以射擊目標的武器。口徑一般在十一厘米以下。如:「步槍」、「手槍」、「散彈槍」、「槍炮彈藥」。
3.量詞。計算槍枝發射的單位。如:「他連開三槍才打中目標。」
標準化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驗的標準化2 標準化測驗分數的意義3 標準化測驗的優缺點4 參考書目5 關鍵字 測驗的標準化1.分析目標、內容、各式相關測驗及專家建議,用以訂定測驗編制計畫。2.依據測驗目標及計劃編制、修正測驗題目,為使測驗有效,須注重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ildity)。信度:測量行為的一致性或可重複性。效度:精確、真實地測量研究者設定所需測量目標,設定研究時須確實考量...
檔案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記事,即可視為社會科的檔案。(張春興,98) 檔案評量的特色(引自葉順宜,2012)一、 檔案蒐集目標化    檔案評量是老師讓學生依教學的目標,持續蒐集資料,以展示學習成果。涂金堂(2010)指出檔案評量如果只任憑學生將所有的資料堆放到檔案夾中,則變成檔案堆積,失去了檔案評量的真意,所以在實施檔案評量時,應教導學生如何有目標地蒐集與挑選資料。二、 檔案內容組織化    學...
生命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係指教導個體去了解、體會與實踐「愛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種價值性活動。三、以知行合一為生命實踐的目標,為整合知情意行的教育生命教育以人為主體,從生活經驗出發,以培養現代人所需的基本能力為目標,不單以知識的獲取為滿足。兩者都強調「統整」重要,不論是外在的學習、知識領域、或是個體身、心、靈的調和,以及個體與外界人事物統整互動的能力。一般而言,生命與教育息息相關,生命是教育的根本,而教育是生命的動力,國內諸多學者研究指出,生命教育應從自我肯定與譴潛能...
層次)和近側發展區間都不同, 最好的教育應該要考慮到學習差異|個體的差異,而這也是學校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近側發展區間”的概念與Jim Cummins的「資訊+1」理論很相似。學習者不能在未有先前學習基礎或架構的情況下建立新的知識。維谷斯基認為,學習可以帶領成長,而一個學習者可以做的工作(Task)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等級: 可獨立處理工作 鷹架理論|鷹架 需協助才可完成的工作當中的鷹架是一個介乎學習者有能力與沒有能力獨力完成的工作之間。他認為,假若沒有人協助學習者去把新的知識與舊有的知識聯繫,學習者一般不能獨自跨過這個...
豐衣足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豐衣足食,是生活富裕,不虞匱乏的意思。一般人在生活上,莫不以豐衣足食為生活目標,但齊己是一位出家的和尚,所以對生活上的要求,自然是清心寡欲而與世俗之人不同。齊己在〈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聖〉詩中,即期許小師父在參禪禮佛的過程中,主要是開啟潛藏於內心的佛性,以體悟人生。為了求並體現這種體悟,齊己提示小師父應放棄外在豐衣足食的追求,方能有所成就。後來「豐衣足食」就一直沿用下來,用以形容生活富裕。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