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46.8327 ms
共 3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馬諦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與雙親經過一番爭執,最終於西元1892年(23歲)正式捨棄法律,進入摩洛的下潛心修習繪畫技法,穩紮穩打地建立基礎,這也是為什麼往後他在簡略的線條、色彩上的處理有獨到之處。直至西元1898年,馬諦斯才離開摩洛的門下,仔細地鑽研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西元1905年夏天與好友德安在柯里塢時首次接觸到高更在大洋洲時的畫作,大為震撼,同時也抓住了高更作畫的主要技巧,逐漸確立自己的風格,同年秋天,在沙龍中展出的<戴帽子的婦人>成微議論焦點,此後馬諦斯不畏眾人議論,一心走在野獸派的道路上。 藝術風格線條:不同於最常見的物體輪廓線,...
|
觀隅三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重要。缺少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別人的說法,卻無法去自我推論,所得到的知識也就不夠紮實了。所以一位好老師,他會注重啟發式的教育,讓學生不但能主動去學習而且還能養成觸類旁通的推論能力。《論語》原文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後來就演變成「舉一反三」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
築室反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構築房舍,分田耕種。形容長久駐紮,無離去的意思。《左傳.宣公十五年》:「楚師將去宋,……申叔時僕曰:『築室反耕者,宋必聽命。』從之。」晉.杜預.注:「築室於宋,分兵歸田,示無去志。」《三國志.卷七.魏書.臧洪傳》:「況僕據金城之固,驅士民之力,散三年之畜,以為一年之資,匡困補乏,以悅天下,何圖築室反耕哉!」
|
紗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織布稀疏的綿織品。經過消毒後,主要用來包紮傷口。
|
來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者的意圖。《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公沙穆傳》:「來意厚矣。夫富貴在天,得之有命,以貨求位,吾不忍也。」《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問他來意,他說是暫時駐紮,就要走的。」
|
千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胡琴類的樂器零件,通常在琴筒距軫子的三分之二處,用稍粗的軟絲線圍繞琴桿而紮成,有定音作用。因舉足輕重,故稱為「千斤」。從千斤到琴筒的一段弦長,是琴弦的有效振動發音部分。舊時也稱為「千金」。
|
黃袍加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意思,典故出自《宋史.卷一.太祖本紀》。五代時,趙匡胤為後周太尉,奉命帶兵抵抗外族的入侵。當軍隊駐紮在陳橋鎮時,部下們拿出一件黃袍,為趙匡胤穿上,並且擁戴他為帝王,成為宋代皇帝,開始了宋朝的歷史。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黃袍加身」,用來指被擁戴為皇帝。在另外一篇《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列傳.鎮王竑》中,鎮王竑也同樣被湖州人潘壬等人帶至州治,被「黃袍加身」,用的就是擁立為王的意思。《水滸後傳》第一回:「黃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紛爭從此止。」則是說明了自從趙匡胤被擁立為皇帝後,一直紛紛擾擾的五代就從此結束了,終止了一段長期分崩離析的時代。
|
在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外面。指不在家中或住在家鄉以外的地方。[例]出門在外、駐紮在外、在外奔波
|
火牛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齊將田單以油浸葦草,束紮在牛尾後,再放火燃燒,使牛發怒,而衝陷敵陣,大破燕軍的戰術。見《史記.卷八二.田單傳》。
|
猶豫未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趙國向魏國求援,魏王派出將軍晉鄙帶兵前往救援,但是晉鄙害怕秦國的勢力,不敢正面交戰,因此就把軍隊駐紮在蕩陰這個地方,按兵不動。另一方面,魏王又派了將軍辛垣衍為使臣,前去邯鄲勸說趙王,說秦王其實並非真正要占領邯鄲,只是希望各國能擁戴他,尊稱他為帝,這樣秦王一高興,就會退兵,邯鄲也就可以解圍了。趙國的相國平原君一聽到這樣的事情,認為事態嚴重,一時拿不定主意。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聽說魏國派人勸說趙國尊秦為帝,感到很氣憤,於是要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準備當面勸他打消這個念頭。原文中的「猶豫未有所決」後來可能演變成「猶豫不決」這句成語,指遲疑不定,無法拿定主意。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