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學者     
瀏覽人次:2069 收藏人次:599385
1.學問淵博而有所成就的人。《新五代史.卷二五.唐臣傳.史建瑭傳》:「與學者講論,終日無倦。」
2.求學的人。《論語.憲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學者四失     
瀏覽人次:7975 收藏人次:0
  「學者四失」指學生因心性材質的不同而有四種不同缺失,一是貪多務得,而不求甚解;二是涉獵不廣,而所知太少;三是見異思遷,學而不專一;四是畫地自限,不求上進。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這四種心理狀況,糾正這些缺點,才能增進學生的優點。據〔禮記‧學記〕云:「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這段話說正確的教學方法,必須了解學生在學習時心理狀態的個別差異,針對學生的不同缺失,而因材施教,才能發揮學生才情,糾正其偏差。而四種缺失之中,其實也蘊含著積極的因素,王夫之〔禮記章句〕云:「多、寡、易、止...
BASIC程式語言;初學者通用符號指令碼     
瀏覽人次:316 收藏人次:0
一種十分容易使用的程式設計語言,在許多小的電腦系統均可使用,常作為程式設計初學者入門的語言。
〔駁詭辯學者     
瀏覽人次:276 收藏人次:0
  〔駁詭辯學者〕為希臘教育思想家艾蘇格拉底(Isocrates, 436~338 B.C.)的著作。他是對於辯論演說給予理論基礎的一位修辭學家;雖然他為修辭教育的鼓吹者,卻極不認同辯者的行徑。他特別反對那些對外宣稱能夠教授道德的教師們,和那些以標榜著只要學會一些技巧即能謀生為目的而教人修辭方法的人。艾氏認為,修辭乃一門藝術,任何人不能光憑訓練就獲得此種技巧。但辯者不明此理,仍大言不慚地以教授修辭法為傲,因此艾蘇格拉底著書攻擊他們,即為〔駁詭辯學者〕,完成於西元前三九○年。
白宮學者     
瀏覽人次:169 收藏人次:0
美國聯邦政府在西元一九六四年所創的一項制度。目的在徵選全國各學術、工商、軍事等團體中的優秀青年。並聘任為政府高級官員的助理一年。其甄選條件除須受過高等教育外,還須具備特殊領導才能、年齡在三十歲以下。且須通過筆試、面試、安全調查,其考期達九個月之長。
地圖學者     
瀏覽人次:125 收藏人次:0
從事地圖學理論與地圖製作研究者稱之。
    
瀏覽人次:27453 收藏人次:4086073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助詞。A>用於句中,表示語氣停頓。如:「光陰者,百代之過客。」B>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禮尚往來,乃人情所不能免者。」
    
瀏覽人次:18949 收藏人次:4553402
研習。如:「學習」、「好學」、「學技術」、「學而不厭」。
模仿。如:「呀呀學語」、「有樣學樣」、「九官鳥會學人說話」。
學問。如:「學術」、「博學」、「求學」、「品學兼優」、「才疏學淺」。
學科。如:「哲學」、「文學」、「科學」、「醫學」、「經濟學」。
學說派別。如:「漢學」、「紅學」、「宋明理學」。
求學的場所。如:「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學堂」。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88746 收藏人次:8835078
tūn zǎo釋義︰即「囫圇吞棗」。見「囫圇吞棗」條。
01.《朱子語類.卷一二四.陸氏》:「今學者有幾個理會得章句?也只是渾淪吞棗。」  參考詞語︰鶻崙吞棗注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漢語拼音︰hú lún tūn zǎo釋義︰即「囫圇吞棗」。見「囫圇吞棗」條。
01.宋.朱熹〈答許順之〉書其三:「日用動靜語默,無非下學,聖人豈曾離此來?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崙吞棗。」  參考詞語︰渾掄吞棗注音︰ㄏㄨㄣ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漢語拼音︰hún lún tūn zǎo釋義︰即「囫圇吞棗」。見「囫圇吞棗」條。
01.元.耶律楚材〈心經宗說後序〉:「嗟見渾掄吞...
鞭辟入裡     
瀏覽人次:62336 收藏人次:6507908
g lǐ釋義︰猶「鞭辟入裡」。見「鞭辟入裡」條。
01.宋.張栻〈答胡季隨書〉其七:「近來士子肯向學者,亦時有之,但實作工夫耐久者極難得也。且是要鞭擗向裡,如此下工,方自覺病痛多耳。」 參考詞語︰鞭辟著裡注音︰ㄅ|ㄢ ㄅ|ˋ ㄓㄨㄛˊ ㄌ|ˇ漢語拼音︰biān bì zhuó lǐ釋義︰猶「鞭辟入裡」。見「鞭辟入裡」條。
01.清.李顒《二曲集.卷三.常州府武進縣兩庠彙語》:「一則文字知見,義襲於外,原不曾鞭辟著裡,真參實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