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智力三元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展的諸多智力理論,如下: 雙因論雙因論(史比爾曼,Charles Spearman):英國著名的統計學者史比爾曼(Charles Spearman)於1920年代末期利用統計學方法推斷人類的智慧包含二個因素: 普通因素(generalfactor,簡稱g-factor或g),這是心智能力所共同具有的要素; 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簡稱s-factor或s),這是因人而異的心智能力,通常因個體不同的潛能或學習而有特殊的能力表現。史比爾曼認為智力測驗必須包含g 與s 兩個因素。史比爾曼也認為g 是心智能力的...
|
顛沛流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九:「使學者知斯文之不墜,蓋有天助;而哀予顛沛流離萬里,保有之難也,而共振顯之。」
|
孤陋寡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為十三經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本為許多關於「禮」的單篇文章,西漢戴聖從中選取四十九篇編訂成書,世稱「小戴禮記」,成為現今通行的版本。其中的〈學記〉篇,論述了學習的方法,以及教學為師的道理,與〈大學〉篇所講述的內容,可說是互為表裡,自古以來甚為學者所推重,直至今日,書中的道理仍然深具價值。這段文字,說明了古代大學中進行教育的正確方法,應該在一切的問題與邪念萌發之前,就用禮節加以禁止約束,這樣就叫做預防。而利用學生接受教育的時機,給予教導,就是合於時宜。不超越學生的程度而循序漸進的施行教育,就叫做合乎順序。讓學生互相觀察而學習彼此的長處,就是觀摩、切磋。這四種方式,就是促使教育...
|
道聽塗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開平民教育先河。孔子是一個很嚴謹的學者,對學生品行的要求甚至超過他們在學問上的成就,在《論語.陽貨》中,孔子曾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意思就是說,在道路上聽到的話,如果沒有查證就隨便傳揚出去,有德行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皇侃疏中對這句話加以解釋:「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對人講述道理,必先鑽研日久,有所心得,才能對人講述,在道路上隨便聽到的消息,一...
|
咬文嚼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士人階層與商人階層聯姻,政治權力和巨大財富結合的社會現象。在《剪髮待賓》中,陶侃因知道附近來了一個老學者,便想請至家中招待向他請益,可是家貧無錢,無奈之中,只好寫了「信」字,到財主韓夫人家中典當。韓夫人見陶侃相貌口才不凡,知是可造之材,便將錢給他。陶母知道這件事之後,卻責備陶侃怎麼可以用「信」字去典當換錢,要陶侃去將字贖回。陶侃心裡雖然不願意,但母命難違,只好又去韓家。陶母口中雖然斥責陶侃,心裡也明白陶侃的用意,很想替他招待那位學者。於是等陶侃出門,陶母便剪下一頭長髮拿到街市上賣錢。陶母在街市上賣頭髮時,正好遇見了韓夫人。韓夫人知道陶母痛斥了陶侃一頓的事之後,覺得無法理解,便問道:「不過是一張...
|
曾參殺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學者,名叫曾參,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學養很深,品性端正,是個有名的孝子。他住在魯國費(音ㄅㄧˋ)邑時候,有一個和他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就跑去跟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說:「我兒子不會殺人!」就照常織她的布,沒有理會。過了不久又有人又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子的母親還是泰然自若地繼續織布。過了一會,又有人跑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子的母親就害怕起來,丟下織布的梭子,跳過圍牆逃走了。像曾參那麼賢良的人,只要多幾個人來說他殺了人,那麼連對他最有信心的母親也會相信,可見流言的可畏。後來「曾參殺人」就被用來比喻流言可畏或稱誣枉的災禍。
|
效標關聯效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測驗所得到的資料才可以對效標作可靠的預測。3.適切性:效標是否具適切性,不容易客觀評估,通常交由經驗學者專家做評斷。4.實用性:在選擇測驗效標時,經常遭遇到取得效標時間、來源、費用等問題。 種類1.同時效度:是指某測驗分數與同一時間的效標之間的相關程度。2.預測效度:是指測驗分數與未來效標之間的相關程度,它旨在根據目前的測驗,預測受測者未來在效標的表現。通常用於人事甄選與分類測驗。同時效度與預測效度有兩點不同:第一,取得效標時間不同。第二,測驗的目的不同。一般的成就測驗可以建立同時效度與預測效度,因為它可以同時作為評估受...
|
如出一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出一轍」,指車輪行徑相同,痕跡一致。見用於《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宋代學者洪邁(西元1123∼1202)撰,為其讀書札記,廣涉群經、歷史、文學、哲學、藝術,辨證考據,頗為精確。尤精宋代掌故,可補《資治通鑑》之不足。隨筆以外,又著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在《容齋續筆.卷一一.名將晚謬》中,洪邁舉古代名將關羽、王思政、慕容紹宗、吳明徹為例,認為他們都是威名遠播,建立了當代無人可比的功績,但晚年都因憑恃功勛,誇耀自己的才能,進而輕敵所致。這四位歷史名人的敗亡,十分相像,行跡如同出自同一個車轍。典源又見宋.洪邁《容齋三筆.卷三.奸鬼為人禍》。表述春秋晉景公以及隋文帝之子,患有重疾,他們...
|
探究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學態度與科學技能。 探究式教學法的意義(引自楊建民(2009) 在西元十九世紀之前,大多數的教育學者將科學視為知識體系,並將科學直接灌輸給學生。直到西元十九世紀初杜威認為科學不應只是灌輸給學生大量的知識,卻忽略了學生思考的方法與態度,所以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學生問題解決的過程與方法之學習(謝州恩、吳心楷,2005),亦即兒童在學習上應扮演主動的探究者的角色,而非被動的接受者。 在探究式教學的實施上,歐用生(1989)認為探究教學的過程沒有絕對固定的方式,應隨著各科教材結構的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思考、探究方法。教師應在教...
|
涇渭分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清濁不相雜的說法,然而古時對於涇、渭二河的清濁,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涇清渭濁,一說涇濁渭清。清末學者譚嗣同對此做過仔細的觀察,認為河水的清濁,是隨著季節時序而改變的,他在《石菊影廬筆識.學篇》中說:「留心覘之,夏秋二水皆濁,冬春二水皆清,合流處亦隨時清濁,……豈可據為常清濁哉?」所以涇水和渭水的清、濁,並沒有一定,是隨著季節以及二河水位上升或乾枯而有所變化。後來「涇渭分明」就從《詩經》的「涇以渭濁,湜湜其沚」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的區別非常清楚。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