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374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五十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五十步笑百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各國時常互相攻伐,為了遏止戰禍的蔓延,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遊列國,勸導國君實行王道,重視仁義,以改變這種好戰的風氣。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我治理國事,真是盡心盡力了!河內遇到饑荒,就把河內的災民遷移到河東,又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來賑濟。當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處理。看看鄰國,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用心的,但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孟子回答說:「您向來喜歡打仗,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戰鼓咚咚的敲著,兩軍的刀劍已經交鋒。那戰敗的士兵,就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才停下來,...
整襟危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狀貌,如類有知者,即禮之,使弟子延之坐。坐定,司馬季主復理前語,分別天地之終始,日月星辰之紀,差次仁義之際,列吉凶之符,語數千言,莫不順理。宋忠1>、賈誼2>瞿然3>而悟,獵纓4>正襟危坐5>,曰:「吾望先生之狀,聽先生之辭,小子竊6>觀於世,未嘗見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汙?」司馬季主捧腹大笑曰:「觀大夫類有道術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辭之野也!今夫子所賢者何也?所高者誰也?今何以卑汙長者?」 〔注解〕 (1) 宋忠:漢朝中大夫,生卒年不詳。 (2) 賈誼:西元前200∼前168,漢朝洛陽人,為文學家兼政論家。文帝召為博士,超遷至太中大夫,所論列多見施行,因遭毀忌,出為長沙王太傅,遷為梁懷王...
推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謙遜辭讓。《莊子.刻意》:「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三國演義》第一三回:「玄德再三謙讓。布曰:『賢弟不必推讓。』」
係風捕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捕風捉影」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成帝末年頗好鬼神,亦以無繼嗣故,多上書言祭祀方術者,皆得待詔,祠祭上林苑中長安城旁,費用甚多,然無大貴盛者。谷永說上曰:「臣聞明於天地之性,不可或以神怪;知萬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類。諸背仁義之正道,不遵《五經》之法言,而盛稱奇怪鬼神,廣崇祭祀之方,求報無福之祠,及言世有僊人,服食不終之藥,遙興輕舉,登遐倒景,覽觀縣圃,浮游蓬萊,耕耘五德,朝種暮穫,與山石無極,黃冶變化,堅冰淖溺,化色五倉之術者,皆姦人惑眾,挾左道,懷詐偽,以欺罔世主。聽其言,洋洋1>滿耳,若將可遇;求之,盪盪2>如係風3>捕景4>,終不可得。是以明王距5>而不聽...
挈領提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吏就好,不用直接治理人民。 「挈領」則是出自《荀子.勸學》。荀子在此篇提及,要追溯先王的本源,窮究仁義的根本,崇尚「禮」,是入道的捷徑。就好比用手提起皮衣的領子,屈著五指一抖,整件皮衣的毛就都順順溜溜了。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提綱挈領」,用來比喻抓住事理的重點。
梁惠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帝號。(西元前400~前319)姓畢名瑩,即戰國魏惠王。魏武侯子,繼位為侯。遷都大梁,僭稱梁王。曾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孟子說以仁義之道,但未受重用。諡號惠。
2.《孟子》篇名。因首章記孟子以仁義之道說梁惠王,故以為篇名。
稱功頌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歌功頌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周朝傳至古公亶父時,才正式建國,立國號周。他重修后稷、公劉的大業,積累德行,施行仁義,國人都非常愛戴他。戎狄中的薰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不反抗就給他們。隨後又再度侵擾,想要搶奪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憤怒,想奮起抵抗。古公說:「民眾擁立君主,是要讓他為大家謀利益。現在邊疆民族前來侵犯,目的是為了奪取我們的土地和民眾。民眾跟隨我或是他們,並沒有什麼區別,如今民眾因為我的緣故去打仗,要我犧牲別人的父子兄弟,卻做他們的君主,實在不忍心。」於是就帶領部屬離開豳地,到岐山下居住。豳地的人民也都扶老攜幼,全跟著古公來到岐下。鄰國聽說古公的仁義,也有許多人...
利鎖名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班嗣知道了就回覆說︰「黃老之學崇尚清虛無為,不受世俗所羈絆,與儒學完全不同。你今日已經習慣孔孟的仁義之道,被世俗名利的韁鎖所束縛,敬服周公、孔子的遺範,推崇顏淵、閔子騫的德行,既然你眷戀不捨儒家的禮教,又何必讓黃老之學困惑你呢?」在參考資料中,另有漢.東方朔〈與友人書〉,年代雖比所引典源為早,但因出處不明,故置於參考資料。後來「名韁利鎖」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人因名利的羈絆而不得自由。
五十笑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五十步笑百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各國時常互相攻伐,為了遏止戰禍的蔓延,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遊列國,勸導國君實行王道,重視仁義,以改變這種好戰的風氣。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我治理國事,真是盡心盡力了!河內遇到饑荒,就把河內的災民遷移到河東,又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來賑濟。當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處理。看看鄰國,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用心的,但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孟子回答說:「您向來喜歡打仗,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戰鼓咚咚的敲著,兩軍的刀劍已經交鋒。那戰敗的士兵,就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才停下來,...
傳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知識或技藝。《舊唐書.卷一八九.儒學傳下.馮伉傳》:「縣中百姓多滑,為著諭蒙十四篇,大略指明忠孝仁義,勸學務農,每鄉給一卷,俾其傳習。」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