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好生惡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愛惜生靈,憎惡殺戮。《舊唐書.卷九六.姚崇傳》:「陛下好生惡殺,此事請不煩出敕,乞容臣出牒處分。」
|
明知明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明知故犯」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陳世崇《隨隱漫錄.卷一》西山蔡先生訓子,……曰:「作事皆依本分,屈己饒人終無悔。吝錢穀與人交關、頭頭讓人、些少生事,一切用柔道理之。若識些道理,不做好人,天地鬼神亦深惡之。蓋不識好惡1>,如童稚2>,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 〔注解〕
(1) 好惡:音ㄏㄠˋ ㄨˋ,喜好和憎惡。
(2) 童稚:孩童。
|
死有餘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死有餘辜」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路溫舒》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者不可復屬。《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敺,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之。蓋奏1>當之成,雖咎繇2>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3>。何則?成練者眾,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
|
三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三種自相矛盾的行為。《三國志.卷一三.魏書》:「王肅直諒多聞。」南朝宋.裴松之.注:「劉寔以為肅方於事上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榮貴而不求苟合,此二反也。吝惜財物而治身不穢,此三反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卞望之云:『郗公體中有三反:方於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貞,大脩計校,二反。自好讀書,憎人學問,三反。』」
|
巧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虛偽不實的話。唐.劉兼〈誡是非〉詩:「巧舌如簧總莫聽,是非多自愛憎生。」
|
生死與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同「予」。「生死與奪」即「生殺予奪」。見「生殺予奪」條。01.《晉書.卷一○二.劉聰載記》:「今王沈等乃處常伯之位,握生死與奪於中,勢傾海內,愛憎任之,矯弄詔旨,欺誣日月,內諂陛下,外佞相國,威權之重,侔於人主矣。」
|
惡直醜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憎恨、排擠正直的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惡直醜正,實蕃有徒。」《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備傳》:「今操惡直醜正,寔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
|
八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學上指世間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盛陰等八種苦果。《大般涅槃經.卷上》:「汝等當知此八種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諦實是苦。」
|
厭勞喜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人心平和,使欲望得到適當的發展,與治身治國的道理相通。文中認為:人有四種欲望,四種厭惡:希望長壽而憎惡夭折;希望平安而憎惡危險;想要榮華而憎惡恥辱;貪圖安逸而憎惡勞動。如果能讓四種欲望實現,四種厭惡消失,那麼生活必然能稱心如意,也就能長壽了。後來「好逸惡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貪圖安逸而不願勞動。出現「好逸惡勞」的書證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列傳下.郭玉》:「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彊,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
惡勞樂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人心平和,使欲望得到適當的發展,與治身治國的道理相通。文中認為:人有四種欲望,四種厭惡:希望長壽而憎惡夭折;希望平安而憎惡危險;想要榮華而憎惡恥辱;貪圖安逸而憎惡勞動。如果能讓四種欲望實現,四種厭惡消失,那麼生活必然能稱心如意,也就能長壽了。後來「好逸惡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貪圖安逸而不願勞動。出現「好逸惡勞」的書證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列傳下.郭玉》:「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彊,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