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0.03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攻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舉發他人過失而加以抨擊。《老殘遊記》第九回:「若只是為攻訐起見,初起尚只攻佛攻老,後來朱陸異同,操同室之戈。」
天涯海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涯海角」原作「天涯地角」。徐陵是南北朝有名的文人,自幼聰穎好學,八歲能詩文,十二歲熟誦《老子》、《莊子》。他本是梁朝官員,出使東魏時被扣留,後又被齊扣留,前後達六年之久。直到西魏攻陷江陵,齊和梁恢復邦交,徐陵才得以返梁。不久,陳霸先代梁自立,號陳武帝,徐陵仕於陳,位至太子少傅、左光祿大夫。徐陵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為宮體詩和駢文。當時國家的重要詔告文書,也多由徐陵起草,〈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便是其中之一。當時南方有許多歷史悠久的民族,這些地區自秦、漢、三國以來,雖陸續設立郡縣,但與北方仍少融合。直到東晉,因為政治重心南移,南方民族才擴大和北方漢族的接觸及融合。梁朝末年,南方少數民族的首...
撥亂反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舊唐書.卷八○.褚良列傳》:「良言於太宗曰:『陛下撥亂反正,功超前烈,將告成東嶽,天下幸甚。……』」
繼往開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朱熹〈隆興府學濂溪先生祠記〉(據《朱子文集.卷七八》引)自堯舜以來,至於孔孟,其所以相傳之說,豈有一言以易此哉?顧孟氏既沒,而諸儒之智不足以及此,是以世之學者茫然莫知所適,高則放於虛無寂滅之外,卑則溺於雜博華靡之中,自以為道固如是,而莫或知其非也。及先生出,始發明之,以傳於程氏1>,而其流及於天下,天下之學者於是始知聖賢之所以相傳之實乃出於此,而有以用其力焉。此先生之教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 〔注解〕 (1) 程氏:指程顥、程頤兩兄弟。程顥(西元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宋洛陽人。為學出入於老釋,終返於六經,為一代大儒。程頤(西元1033∼1107),字...
格格不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人甚望之。舊聞先兄稱其議論,意其必不碌碌,乃大不然。明不足以得事之實,而姦黠得以肆其巧;公不足以其所知,而權勢得以為之制。自用之果,反害正理。正士見疑,忠言不入,護吏而疾民,陽若不任吏而實陰為所賣。姦猾之謀,無不得逞;賄賂所在,無不如志。聞有一二行遣,形若治吏而偽文詭辭、諂順乞憐者,皆可回其意。下人轉移其事,如轉戶樞,胥輩窺之,審玩之熟,為日久矣。所欲為者,如取如攜1>,不見有毫髮畏憚之意。惟其正論誠意,則扞格2>而不入,乃以此自謂其明且公也。 〔注解〕 (1) 如取如攜:想要什麼就拿什麼。指貪瀆巧取之行。 (2) 扞格:互相牴觸。扞,音ㄏㄢ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罷黜、革除。如:「罷免」、「黜免」。《漢書.卷四.文帝紀》:「免丞相勃,遣就國。」
牛衣對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歷位,及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當知足,獨不念牛衣中涕泣時耶?」章曰:「非女子所知也。」書上,果下廷尉獄,妻子皆收繫。 〔注解〕 (1) 章:王章(?∼西元前24),字仲卿,西漢泰山鉅平人。元帝時歷官至京兆尹。帝舅王鳳專權,章上書言鳳不可任用,應更選忠賢,被鳳誣諂下獄死。 (2) 諸生:眾儒生。泛指在學的人。 (3) 長安:地約當今長安縣。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部,南依秦嶺終南山,北連渭河平原。當時為西漢首都。 (4) 牛衣:牛隻禦寒遮雨的衣物,多用麻草編成。 (5) 決:通「訣」,辭別、告別、永別。 (6) 涕泣:流淚哭泣。
海闊天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隋唐演義》第八五回:「二人各飄然而去。正是:閒雲野鶴,海闊天空。來去自由,不受樊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穿通、攻破。《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鄭子展、子產帥車七百乘,伐陳。宵突陳城,入之。」
樂不可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觀漢記.卷一五.張堪列傳》張堪,字君游。年六歲,受業長安,治梁丘《易》。才美而高,京師號曰「聖童」。……堪與吳漢并力討公孫述,破蜀。漢先遣堪入成都,鎮撫吏民。時述珍寶珠玉,委積無數,堪錄簿上官,秋毫無取。堪去蜀郡,乘折轅車,白布被囊。為漁陽太守,有惠政。開治稻田八千餘頃,教民種作,百姓以殷富。童謠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視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光武詔曰:「平陽城李善稱故令范遷於張堪,令人面熱出汗,其賜堪家新繒百匹,以表廉吏。」〔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三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張堪》、晉.華嶠《後漢書》(據《北堂書鈔.卷七六.設官部.太守》引)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