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出乎反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出爾反爾」。見「出爾反爾」條。01.《封神演義》第一一回:「詔赦已出,眾臣皆知,豈有出乎反乎之理?」
02.《太平天國資料.文書.李秀成諭李昭壽》:「誠本主將目不識人,自己愛將,徒教爾行仁,勸爾從善,誰料爾出乎反乎,辜負我一片同仁同義之心矣。」
明知明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犯」了。這種意念在文獻上比較早的出處是宋代陳世崇的《隨隱漫錄》卷一引西山蔡先生對子孫的訓示說:「蓋不識好惡,如童稚,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意思是說:一個人不明是非,就像小孩子和醉漢,如果犯錯,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是已經知道不對了,還去犯錯,那就應該受法律制裁。這裡的「知而故犯」就是「明知故犯」的意思。後來「明知故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明明知道不對,卻故意去做。在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德山志先禪師》也有「知而故犯」的說法。「明知故犯」不一定單指犯法而言,泛指一切明知事情是錯的,卻故意去觸犯的行為。如明代鄭若庸《玉玦記》第二二齣:「正是明知故犯,也...
轔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欺凌。《隋書.卷七五.儒林傳.何妥傳》:「曹魏祖不識北辰,今復轔轢太史。」也作「凌轢」。
百折不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傑雄。其性莊,疾5>華尚樸,有百折不撓6>、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經蓺傳記,周覽博涉;瑰琦在前,靡所不識。當世是以服重器7>,歸高名,州郡交請,待以訪斷。 〔注解〕 (1) 喬玄︰《後漢書.卷五一.李陳龐陳橋列傳.橋玄》本傳作「橋玄」。《藝文類聚.卷四六.職官部.太尉》引作〈太尉喬玄碑〉。 (2) 岐嶷︰形容小孩才智出眾、聰明特異。嶷,音ㄋ|ˋ。 (3) 總角:比喻童年。舊時未成年男女,編紮頭髮,形如兩角,稱為「總角」,故用以指未成年的男女。 (4) 初紳:剛任官職。紳,古代官員束在腰間的大帶。 (5) 疾:厭惡。 (6) 百折不撓:《藝文類聚》引作「有折而不撓」。 (7) 重...
大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分、非常。《二程語錄.卷七.洛陽議論》:「如韓王者,當代功臣,一宅已致而欲有之,大煞不識好惡。」也作「大殺」。
不直一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夫向田蚡敬酒。由於兩人過去有嫌隙,田蚡斷然拒絕,引起灌夫十分不悅,轉而向臨汝侯敬酒。臨汝侯正與護衛程不識耳語,沒注意到灌夫來敬酒,因此沒有理會他。連續受到兩次怠慢的灌夫,加上幾分醉意,頓時怒火中燒,大發雷霆,向臨汝侯罵道:「我平常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你還學女人和他咬耳朵講俏俏話!」經過這麼一鬧,原本就與他結怨的丞相更為憤怒,上書彈劾他大不敬,派人逮捕灌夫,並與其家人一起論罪問斬。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卻因此受到牽連,被讒言所害,也遭來殺身之禍。後來「一錢不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毫無價值。「一錢不值」較早的書證如《文明小史》第三○回:「但則我們中國已被外洋...
下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自稱本國的謙詞。《左傳.哀公十一年》:「天若不識不衷,何以使下國。」
覲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謁見。《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既絕州郡覲謁,其鄉親張野及周旋人羊松齡、寵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酣醉便反。」
急口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語言遊戲。將拗口易混同的字編組成句,要求一口氣急速唸完,故稱為「急口令」。《金瓶梅》第六○回:「我在下一個字也不識,行個急口令兒罷!」也稱為「繞口令」。
燈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油燈及蠟燭。多指照明設備。《抱朴子.外篇.喻蔽》:「守燈燭之宵曜,不識三光之晃朗。」《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堂上、堂下、門裡、門外、兩廊,都點了燈燭。」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