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舞台區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邦舞譜符號。此一系統使用一寬度比長度稍長些的長方形代表舞台或移動的空間,舞台區位是以舞者的觀點設立,開口部分代表觀眾的位置,後面的線代表舞台的後方,右側的線代表舞台右邊,左側的線代表舞台左邊(如圖)。
Ann Hutchinson《Labanotation: The System of Analyzing and Recording Movement》1977.
|
舞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第二次大戰後的實驗舞蹈,起源於1959年,當土方巽(Hijikata Tatsumi, 1928-1986)跳出有別於傳統舞蹈美學形式的舞蹈時,給自己定名為「暗黑舞踊」。根據《日本舞踊辭典》的解釋,「舞踏是一種被昏暗意識所包圍起來的身體動作」,在日文中「舞踏」本意指舞蹈,但不同於傳統的舞蹈,這可說明了土方巽當初使用舞踊一詞之意,只是限定在表現日本人身體的風土性,到了1961年,他正式以「暗黑舞踊」形式所創作的《禁色》,改稱為「暗黑舞踏」,這名稱一直沿用到80年代。自從引起歐美舞蹈界注目之後,「暗黑舞踏」隨西方人而被稱為Butoh,於是日文原本是舞蹈的詞意改變為「舞踏」的定稱。其舞者也隨之被...
《表演藝術》第16期,1994年2月。
|
臺北室內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91年九月,由蔣秋娥與邱馨慧共同成立,團長為蔣秋娥。蔣秋娥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及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研究所,1989年曾入選國家戲劇院「明日之星舞蹈工作室」榮譽芭蕾舞者,1998年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學金赴歐考察。舞團以「遊走在現代和芭蕾,展現舞蹈的可能性」為主要目標,並結合美術、音樂、文學、劇場等多元的藝術類別來創作。為提昇舞團水準,1994年起邀請旅德舞蹈家余能盛擔任藝術總監,每年定期回國訓練舞者;而舞團舞者更是臺灣的芭蕾舞佼佼者。余能盛畢業於文化大學舞蹈系,1986年曾擔任德國「聖都斯基芭蕾舞團」(Ballet Schindowski)獨舞者,1993年任「歐斯納布魯...
舞團提供資料。
|
筷子舞(臺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流行於蒙古民間的一種民俗舞蹈。舞蹈時配合群眾的歌聲及各種打擊聲響,以兩手持筷,邊唱邊跳。隨同身體的擺動,抖動雙肩及蹲、轉、坐等動作,並以筷子敲擊手背、肩、腰、腿及腳等部位。有時在快速蹲轉時,以筷子擊打地面,故以《筷子舞》命名。伴奏的樂器並無嚴格限制,通常多以笛子、四胡、三弦等樂器伴奏。其基本節奏為2/4拍。民間藝人在表演此項舞蹈時,多半隨興之所致,以即興方式加入一些技藝表演。例如在表演舞蹈動作時,頭部頂著一疊碗或燃燈。有時則拋接手帕,以創造高潮。臺灣之《筷子舞》係陸康生所傳授。其舞法係每隻手持筷子二支,一支筷子夾在拇指與食指中間,另一支筷子夾在無名指與小拇指間並斜架在中指旁,手指開合時,...
|
舞文巧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巧於曲引法條作弊,以行奸私。漢.王充《論衡.程材》:「長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為己,勉赴權利。」也作「舞文枉法」。
|
波爾卡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波希米亞的民族舞曲。興起於捷克貝緬,後流行於歐洲酒鋪。主旋律為快速的二拍節奏,深受舞者喜愛。
|
舞文玩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舞文弄法」。見「舞文弄法」條。01.清.張際亮〈答黃樹齋鴻臚書〉:「今之外吏豈惟諱盜而已哉?其貪以浚民之脂膏,酷以干天之憤怒,舞文玩法以欺朝廷之耳目。」
|
文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古雅樂舞蹈之一種。周初六代舞中的《雲門》、《大咸》、《大韶》、《大夏》等四部樂舞屬文舞類。後世宮廷雅樂舞也循例分為文舞、武舞,所謂「以文得之者必先乎文,以武得之者必先乎武」。(見陳晹《樂書.樂舞》)。根據帝王的文治武功,祭以文舞或武舞。「文舞則夏翟葦籥,所以昭其德也」,「謙功揖讓,所以著其仁也」(朱載堉:《樂律全書.論舞學不可廢》上)因文舞舞者手執籥翟作舞,故亦稱《籥翟舞》。
|
沃塔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十六世紀末流行於英國的6/4拍或6/8拍宮廷舞,以及一種稍早起源於義大利的《嘉拉德舞曲》(Galliard)之變體。Volti即轉動,由於跳舞時有一些花式旋轉動作,故以Volta為名。而最引人譁然的是,女士由舞伴協助躍向空中,這種跨跳被認為粗野不堪,曾在法國和德國引發抵制《沃塔舞》的捍衛大戰,路易十四嚴禁其進入宮廷之中,不過這種舞還是在法國出現了一陣子,據說曾風行於普洛凡斯省(Provence),同時法國的《尼札達舞》(Nizzarda,美妙之舞)即為《沃塔舞》的翻版。在英國則頗受伊莉莎白女王一世(Elizabeth I, 1558-1603)的青睞,於肯特郡(Kent)朋斯赫斯特豪邸(...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筷子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蒙古族民間舞蹈,蒙古語稱《薩布亨布吉格》,流行於內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烏審旗,以筷子作道具的男子獨舞。多在宴會和祭敖色時表演,以活躍歡聚的氣氛,舞者收集圍坐眾人手中的筷子,和著眾人的歌聲扭動身軀閃挪騰跳,隨著節拍以筷子敲擊手、臂、肩、背、腰、腿、腳的有關部位,或用筷子敲打地面,頸部擺動尤為扣人心弦,技藝高超的民間藝人還頭頂疊碗或燃燈或扔接手帕達到高潮,顯示了蒙古族男子的豪邁氣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伊克昭盟歌舞團將其改編為群舞搬上舞台,1955年首演獲得成功。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