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4999 ms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舞台區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邦舞譜符號。此一系統使用一寬度比長度稍長些的長方形代表舞台或移動的空間,舞台區位是以舞者的觀點設立,開口部分代表觀眾的位置,後面的線代表舞台的後方,右側的線代表舞台右邊,左側的線代表舞台左邊(如圖)。
Ann Hutchinson《Labanotation: The System of Analyzing and Recording Movement》1977.
|
龍燈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舞蹈。用長布作成龍形,由十數人用竿支起,前行、旋轉、跳躍、伏臥,隨鑼鼓聲舞動。
|
波爾卡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波希米亞的民族舞曲。興起於捷克貝緬,後流行於歐洲酒鋪。主旋律為快速的二拍節奏,深受舞者喜愛。
|
舞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第二次大戰後的實驗舞蹈,起源於1959年,當土方巽(Hijikata Tatsumi, 1928-1986)跳出有別於傳統舞蹈美學形式的舞蹈時,給自己定名為「暗黑舞踊」。根據《日本舞踊辭典》的解釋,「舞踏是一種被昏暗意識所包圍起來的身體動作」,在日文中「舞踏」本意指舞蹈,但不同於傳統的舞蹈,這可說明了土方巽當初使用舞踊一詞之意,只是限定在表現日本人身體的風土性,到了1961年,他正式以「暗黑舞踊」形式所創作的《禁色》,改稱為「暗黑舞踏」,這名稱一直沿用到80年代。自從引起歐美舞蹈界注目之後,「暗黑舞踏」隨西方人而被稱為Butoh,於是日文原本是舞蹈的詞意改變為「舞踏」的定稱。其舞者也隨之被...
《表演藝術》第16期,1994年2月。
|
舞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廳或餐廳中專供跳舞的場地。
|
臺北首督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89年5月,由臺灣芭蕾舞蹈家徐進豐和李淑惠夫婦共同創立。舞團成立以來,努力將臺灣的芭蕾提昇至具有本土風格與世界觀的層面。近年間培育了不少芭蕾舞技極佳之青年精英。舞團曾參加文建會主辦「1990臺北國際舞蹈季」於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的演出,1992年參加文建會文藝季,推展舞蹈藝術至臺灣中南部巡演。舞團演出作品有《孟德爾頌三人舞》、《四種關係》、《幽微的希望》、《巴哈小提琴協奏曲》、《西風的話》、《傳奇》、《無 嘛也通》、《悲泣的地球》、《等待下一個故事》、《春之祭典》、《玩芭蕾》及《鳥籠》等。
舞團提供資料。
|
結彩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法國普洛凡斯(Provence)的舞蹈,又稱《索舞》(Cord Dance)、《彩帶舞》(Ribbon Dance)或《編織舞》(Weaving Dance)。此舞需備一支約七呎長的桅杆,舞者手握彩帶,此彩帶與桅杆相繫,舞者前前後後繞著杆轉動,彩帶也因此纏繞或解開,交替呈各式交織狀。音樂為2/4拍子,男女舞者成對面對面跳舞。此舞有幾種重要舞形(figures):首先每對舞者互繞,先反時鐘方向,後順時鐘方向;其二,稱作「安格萊鏈形」(Chaine Anglaise),男女舞者以相反方向繞桅杆,手中彩帶也因此互織成扭轉鏈形,編繞在杆上,約36拍數時,舞伴彼此行禮,反方向重複「安格萊鏈形」,把...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沃塔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十六世紀末流行於英國的6/4拍或6/8拍宮廷舞,以及一種稍早起源於義大利的《嘉拉德舞曲》(Galliard)之變體。Volti即轉動,由於跳舞時有一些花式旋轉動作,故以Volta為名。而最引人譁然的是,女士由舞伴協助躍向空中,這種跨跳被認為粗野不堪,曾在法國和德國引發抵制《沃塔舞》的捍衛大戰,路易十四嚴禁其進入宮廷之中,不過這種舞還是在法國出現了一陣子,據說曾風行於普洛凡斯省(Provence),同時法國的《尼札達舞》(Nizzarda,美妙之舞)即為《沃塔舞》的翻版。在英國則頗受伊莉莎白女王一世(Elizabeth I, 1558-1603)的青睞,於肯特郡(Kent)朋斯赫斯特豪邸(...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新舞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新舞踊為日本舞踊分類名稱。指坪內逍遙(1859-1935)以後的新作之日本舞踊而言。江戶時期日本舞踊的發展僅限於歌舞伎劇之範疇之內。受到明治時期政治大改革之影響《歌舞伎舞踊》本身也追求革新,可惜仍受傳統局限並無太大變化。明治三十七年(1904)坪內逍遙發表《新樂劇論》中指責歌舞伎舞踊應去除狹邪趣味與不合理性,主張日本的新舞踊應取西洋歌劇(特別是華格納之音樂劇)之創作概念,以藝術性之美為創作中心。其後逍遙發表一連串新作亦影響很大;如《新曲浦島》、《御夏狂亂》、《寒山拾得》、《御七吉三》等以歌舞伎舞踊之技巧加上《新樂劇論》之理論等。至大正(1912-1926)時代又受到西歐舞蹈之影響,...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三卷》1960、郡司正勝編《日本舞踊辭典》1977。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