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匈牙利國家芭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此團以布達佩斯為基地,團歷史可溯源自十九世紀在奧芬宮廷劇院(Ofen Court Theatre)即布達佩斯國家劇院演出的團體開始,1884年「匈牙利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House, Budapest)在布達佩斯建成後,團正式成立。二十世紀初年,沈寂了一段時間,但在1930年代重建,成為國家級芭蕾團。目前隸屬於國家歌劇院及Erkel 劇院兩個劇場;1950年在Ferenc Nadasi領導下成立了團的專屬學校,稱為國家芭蕾學院(State Ballet Institute)。團為匈牙利頂尖的古典團,早期風格同時受到俄國芭蕾及匈牙利民族傳統所影響,前者由來...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扎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手腳張開,不停的動。也作「札手腳」。
2.四肢張開,向外伸展的樣子。《紅樓夢》第四一回:「只聞得酒屁臭氣,滿屋一瞧,只見劉姥姥扎手腳的仰臥在床上。」也作「札手腳」。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蹈學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National Taiwa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前身為臺灣省立體專,1961年創校時僅設三年制體育科,其下設有蹈專長組。於1994年起獲准、改設為五年制體育蹈科。1996年八月學校獲准升格改制為體育學院,並成立四年制體育蹈系。1999年八月於體育研究所內設置蹈教育碩士組,分有「一般生」與「在職生」兩類別,該碩士組2004年獲准獨立為蹈研究所。以培育高等蹈教育研究人才為主旨。自1998年起該校設有中等學校教育學程班,以培育國、高中師資。設系至今年共歷經蔡麗華、王玉英、陳克寧等三位擔任系主任,2002年王玉英再度出任至現在。...
王玉英提供《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蹈學系》2000年。
筷子(臺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流行於蒙古民間的一種民俗蹈。蹈時配合群眾的歌聲及各種打擊聲響,以兩手持筷,邊唱邊跳。隨同身體的擺動,抖動雙肩及蹲、轉、坐等動作,並以筷子敲擊手背、肩、腰、腿及腳等部位。有時在快速蹲轉時,以筷子擊打地面,故以《筷子》命名。伴奏的樂器並無嚴格限制,通常多以笛子、四胡、三弦等樂器伴奏。其基本節奏為2/4拍。民間藝人在表演此項蹈時,多半隨興之所致,以即興方式加入一些技藝表演。例如在表演蹈動作時,頭部頂著一疊碗或燃燈。有時則拋接手帕,以創造高潮。臺灣之《筷子》係陸康生所傳授。其法係每隻手持筷子二支,一支筷子夾在拇指與食指中間,另一支筷子夾在無名指與小拇指間並斜架在中指旁,手指開合時,...
筷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蒙古族民間蹈,蒙古語稱《薩布亨布吉格》,流行於內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烏審旗,以筷子作道具的男子獨。多在宴會和祭敖色時表演,以活躍歡聚的氣氛,者收集圍坐眾人手中的筷子,和著眾人的歌聲扭動身軀閃挪騰跳,隨著節拍以筷子敲擊手、臂、肩、背、腰、腿、腳的有關部位,或用筷子敲打地面,頸部擺動尤為扣人心弦,技藝高超的民間藝人還頭頂疊碗或燃燈或扔接手帕達到高潮,顯示了蒙古族男子的豪邁氣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伊克昭盟歌團將其改編為群搬上台,1955年首演獲得成功。
死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教蹈名。表演形式常出現在繪畫、木刻或雕塑作品中,用意在提醒世人死神的威力。《死亡蹈》可說是所有宗教蹈中最廣為人知的,在十二到十六世紀,遍及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以及英國,整個歐洲有無以數計的《死亡蹈》插畫,被描繪於墓地、停屍間或紀念塚的牆壁上。最古老的一幅畫是1425年巴黎近郊處的「Cimetiere des Innocents」;現存最早的是繪於1450年至1500年間,在比薩Campo Santa的《死亡勝利》(Triumph of Death),描繪由公牛拖著篷車的行進路隊,篷車上,「死亡」手握他的大鐮刀,其四週滿佈棺木;在十四世紀,西班牙最知名的是《Danza Gener...
Doug Adames & Diane Apostoles Cappadona《Dance as Religious Studies》1990、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受過專門訓練,以表演歌的女子。《紅樓夢》第五回:「飲酒之間,又有十二個女上來,請問演何詞曲。」
2.在場中以伴為業的女子。
女歌伎(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蹈類型名。為日本歌伎之一型名詞,女歌伎(Onna kabuki)早期原寫成「女歌妓」。最早發源於京都,流行於江戶時代前期;原為一種流行的歌,稱為歌伎踊(Kabuki Odori)〔見歌伎踊)。女歌伎發源期是從1600年左右到1629年(寬永六年),其後以亂風紀為由被幕府政府下令禁止,期間約三十年左右均以女性為中心所流行的歌伎踊。當時女歌伎包括〈阿國〉和〈遊女〉(參閱《阿國歌伎》及《遊女歌伎》)兩種歌伎之總稱。根據伊原敏郎所著的《日本演劇史》中,將〈女歌伎〉的發展又分成以下三期:一、阿國的念佛踊時期。二、阿國與稱為名古屋之山三男性合作創出之歌伎踊時期。三、增加上三味...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一卷》1960、戶板康二編《歌伎鑑賞入門》1959、下中弘編《歌伎事典》1983、倉橋健等編《演劇.踊百科》1983、松村明編《大辭林》1989。
國際標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皇家蹈教師協會,為統一社交的跳法。於西元一九五○年組織世界蹈評議會,定期邀請各國蹈教師修定類及步法名稱,經該會訂定步法的社交,稱為「國際標準」,共計十種,分別為快步、華爾滋、探戈、快華爾滋、慢節奏蹈、恰恰、倫巴、吉特巴、鬥牛。簡稱為「標準」。
大溪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1977年由紀里士.賀爾蘭狄(Hollande, Gilles)所創辦,賀爾蘭狄是大溪地人,十二歲開始蹈生涯,六年後即成立他第一個蹈團,並擔任團藝術指導。1978年起,團開始至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足跡遍及歐洲、南美洲、北美洲、亞洲。團每年為演出皆需辦理招募當地和法屬玻里尼西亞(Polynesian)之優秀者入團,並加以嚴格訓練;多以技巧優異、年輕、體健、貌美、熱情為錄取成員之條件。團曾獲玻里尼西亞舉辦民俗節比賽一等獎。他們以其典型的大溪地服裝而自豪,碼包括大溪地的傳統歌和一些玻里尼西亞其他地區的歌。而最能代表大溪地的蹈莫過於《呼拉》(jura)和《草裙》(hula...
第九屆亞洲藝術節節目冊1984。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