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方當戈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曲名。一、西班牙十八世紀初期的一種雙人舞,這種舞是由一男一女或兩男合跳,並以吉他、響板伴奏。它的音樂為快3/4或6/8拍子,舞步很快,而且腳步變化非常複雜,充滿技巧的挑戰性,通常先由一位舞者開始決定舞步及節奏,然後舞伴配合該節奏,兩人輪流即興互相競技。二、法國靠庇耳牛斯山附近的巴斯克(Basque)地區Saint Jean de Bue處的「方當戈舞曲」,它由兩對舞伴手拿響板,以手風琴伴奏,音樂從活潑的3/4拍子轉至2/4拍子,舞者的手部動作特別複雜,他們邊跳邊用響板或彈指來點出節奏的輕重量,舞者不但要反應敏捷、柔軟度夠,同時也要有敏銳的節奏感。三、十八∼十九世紀初期,美國加州的白人移民把方...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Simsone Schu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
|
舞蹈治療(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治療名詞。屬動作治療之一。可稱為舞蹈動作治療法(Dance Movement Therapy),或稱為動作治療法(Movement Therapy)。主要是運用個體的身體動作對行為與情感的影響作為診斷和治療,並以身心的統整為治療目標。人類的身體動作不僅是與人格密切相關,它同時屬於人格完整的一部份。藉由身體的韻律活動增加個體的活動量,或減緩肌肉緊張,紓解情緒鬱結,或更有能力表達自己的觀念、態度。動作的本身只是手段,治療中不需要求高水準的動作表現。舞蹈治療法以身體為媒介,用動作和患者溝通。身體的動作配合舞步、節奏、音樂,產生不同的舞蹈,不同的舞蹈對患者有其不同的效果與刺激作用。舞蹈治療時,經常...
張氏心理學辭典 1992、第二屆拉邦系統舞蹈研習會報告書,民國七十七年、現代心理治療理論、舞蹈律動治療,民國七十五年。
|
結彩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法國普洛凡斯(Provence)的舞蹈,又稱《索舞》(Cord Dance)、《彩帶舞》(Ribbon Dance)或《編織舞》(Weaving Dance)。此舞需備一支約七呎長的桅杆,舞者手握彩帶,此彩帶與桅杆相繫,舞者前前後後繞著杆轉動,彩帶也因此纏繞或解開,交替呈各式交織狀。音樂為2/4拍子,男女舞者成對面對面跳舞。此舞有幾種重要舞形(figures):首先每對舞者互繞,先反時鐘方向,後順時鐘方向;其二,稱作「安格萊鏈形」(Chaine Anglaise),男女舞者以相反方向繞桅杆,手中彩帶也因此互織成扭轉鏈形,編繞在杆上,約36拍數時,舞伴彼此行禮,反方向重複「安格萊鏈形」,把...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刀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也稱《劍舞》朝鮮族舞蹈。是持可以轉動的短劍進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劍連結於特製的木柄上,劍身可以自由轉動,表演者甩動劍身並使之隨腕旋轉,熾熱、激烈、鏗鏘、雄健,豪邁動作與優美舞姿相輔相成,造成一種特有氣氛。傳說此舞起源於古代新羅貴族青年黃昌郎孤身潛入百濟,擬舞劍刺敵王未遂而殉國的故事。原為男子表演,後發展成為典雅又具有韌性的女性舞蹈形式。因道具劍又似短刀,故又有《朝鮮族刀舞》之稱。
羅雄岩著(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
大溪地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977年由紀里士.賀爾蘭狄(Hollande, Gilles)所創辦,賀爾蘭狄是大溪地人,十二歲開始舞蹈生涯,六年後即成立他第一個舞蹈團,並擔任舞團藝術指導。1978年起,舞團開始至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足跡遍及歐洲、南美洲、北美洲、亞洲。舞團每年為演出皆需辦理招募當地和法屬玻里尼西亞(Polynesian)之優秀舞者入團,並加以嚴格訓練;多以技巧優異、年輕、體健、貌美、熱情為錄取成員之條件。舞團曾獲玻里尼西亞舉辦民俗節比賽一等獎。他們以其典型的大溪地服裝而自豪,舞碼包括大溪地的傳統歌舞和一些玻里尼西亞其他地區的歌舞。而最能代表大溪地的舞蹈莫過於《呼拉舞》(jura)和《草裙舞》(hula...
第九屆亞洲藝術節節目冊1984。
|
扎手舞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手腳張開,不停的舞動。也作「札手舞腳」。
2.四肢張開,向外伸展的樣子。《紅樓夢》第四一回:「只聞得酒屁臭氣,滿屋一瞧,只見劉姥姥扎手舞腳的仰臥在床上。」也作「札手舞腳」。
|
臺北首督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89年5月,由臺灣芭蕾舞蹈家徐進豐和李淑惠夫婦共同創立。舞團成立以來,努力將臺灣的芭蕾提昇至具有本土風格與世界觀的層面。近年間培育了不少芭蕾舞技極佳之青年精英。舞團曾參加文建會主辦「1990臺北國際舞蹈季」於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的演出,1992年參加文建會文藝季,推展舞蹈藝術至臺灣中南部巡演。舞團演出作品有《孟德爾頌三人舞》、《四種關係》、《幽微的希望》、《巴哈小提琴協奏曲》、《西風的話》、《傳奇》、《無 嘛也通》、《悲泣的地球》、《等待下一個故事》、《春之祭典》、《玩芭蕾》及《鳥籠》等。
舞團提供資料。
|
皇家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皇家芭蕾舞團(The Royal Ballet)的名字是自1956年10月31日取得皇家註冊(Royal Charter)後而變更的。舞團歷史可追溯到1926年妮 特.瓦洛(N.nettede Valois, 1898)在倫敦成立的編舞藝術學院(Academy of Choreographic Art)。學院學生時常在瓦洛為老維多利亞(Old Vic)編製的芭蕾中演出。1931年莉莉恩.卑利絲(Lilian Baylis)邀請瓦洛攜其舞蹈學院駐紮於當時新成立的莎德斯威爾斯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re)。早期的代表作如瓦洛的《天鵝湖》、《柯碧利亞》、《吉賽兒》、《胡桃...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死亡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教舞蹈名。表演形式常出現在繪畫、木刻或雕塑作品中,用意在提醒世人死神的威力。《死亡舞蹈》可說是所有宗教舞蹈中最廣為人知的,在十二到十六世紀,遍及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以及英國,整個歐洲有無以數計的《死亡舞蹈》插畫,被描繪於墓地、停屍間或紀念塚的牆壁上。最古老的一幅畫是1425年巴黎近郊處的「Cimetiere des Innocents」;現存最早的是繪於1450年至1500年間,在比薩Campo Santa的《死亡勝利》(Triumph of Death),描繪由公牛拖著篷車的行進路隊,篷車上,「死亡」手握他的大鐮刀,其四週滿佈棺木;在十四世紀,西班牙最知名的是《Danza Gener...
Doug Adames & Diane Apostoles Cappadona《Dance as Religious Studies》1990、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國際標準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為統一社交舞的跳法。於西元一九五○年組織世界舞蹈評議會,定期邀請各國舞蹈教師修定舞類及步法名稱,經該會訂定步法的社交舞,稱為「國際標準舞」,共計十種,分別為快步舞、華爾滋、探戈、快華爾滋、慢節奏舞蹈、恰恰、倫巴、吉特巴、鬥牛舞。簡稱為「標準舞」。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