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見義喜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見義勇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且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強調「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說︰「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說,仁者重視正道而輕忽生命,見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會勇於實行。又說「勇者不懼」,即是說勇敢的人無所恐懼。而在所引典源《論語.為政》中,孔子則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綜上所述,可知一個君子如果見到正道所當行之事,必然會勇敢地去做,要是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
|
據經引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父母服喪期間仍到別人家中弔問喪疾,或者私自為死去的長輩加封諡號,這些行為都是違反禮節的。荀爽便引用典籍裡的記載,來糾正時人錯誤的禮教觀念,雖然沒有完全改變當時人的習俗,也收到了很不錯的效果。後來「引經據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引用經書典籍等做為說話、作文的依據。
|
言簡意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言簡意賅」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言簡意賅」原作「詞簡意備」,見於宋.張載《張子全書.卷六.義理》。張載,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服膺《易》、《禮》、《中庸》、孔孟之學,世稱橫渠先生。《張子全書》是集結其所有著作的總稱。其〈義理〉一篇中說明:人只要清楚明白心中所要堅守的正道,就不會被典籍載記所迷惑,即使孔孟的言論有紛雜錯亂的地方,也可以很清楚的掌握其意旨,不必經過太多思索就能改動紛錯的言辭,並刪除冗雜的文字,使得文辭變得簡潔扼要而意思卻很完備。後來「言簡意賅」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詞簡意備」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言辭簡單而意思完備。
|
防禍未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防患未然」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易經》是古代的卜筮書,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它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闢的見解。「既濟」(䷾)是《易經》的第六十三卦,為事情已完成的意思。卦形為〈離卦〉在下,〈坎卦〉在上,〈離〉象徵火,〈坎〉象徵水,所以是火下水上,火性向上,水性向下,取其水火上下相交,各得其用之義。而〈象辭〉的解說為:「水在火之上...
|
四德三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三從四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三從四德」,由「三從」及「四德」二語組合而成。
「三從」見於《儀禮.喪服》子夏傳。《儀禮》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乃貴族禮儀之匯編。〈喪服〉一篇記載居喪期間各等親屬所應著的服飾,所附的子夏傳中提到當時對女子的一些道德要求,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說明女子未嫁時服從父親,出嫁後服從丈夫,若丈夫亡故則服從兒子。這就是所謂「三從」。
「四德」見於《周禮.天官.九嬪》。《周禮》亦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相傳為周公所作,記載當時的官制及政治制度。
「九嬪」是王宮中的女官,也是帝王的九位妃子,負責掌理婦女所應學習的禮儀。九嬪各領有女御九人,教導...
|
灰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消滅、泯滅。《魏書.卷三八.刁雍傳》:「逮乎秦皇,翦棄道術,灰滅典籍,坑燼儒士。」《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
|
蘭臺石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宮中藏書的地方。《後漢書.卷六六.王允傳》:「允悉收斂蘭臺石室圖書、祕緯要者以從。」《幼學瓊林.卷四.文事類》:「典籍儲藏,皆在蘭臺石室。」參見「蘭臺」條。
|
譙周獨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蜀漢學者譙周,家貧,讀書自樂,誦讀典籍,欣然獨笑,以忘寢食。後位至光祿大夫,封陽城亭侯。典出《三國志.卷四二.蜀書.譙周傳》。後形容人好學不倦。如:「讀書若有譙周獨笑的精神,真可稱得上專心一志。」
|
成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制定的法則。《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文選.沈約.恩倖傳論》:「因此相沿,遂為成法,自魏至晉,莫之能改。」
|
面牆而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不學無術,毫無才能。參見「牆面而立」條。《晉書.卷八七.涼武昭王李玄盛傳》:「古今成敗,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觀典籍,面牆而立,不成人也。」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