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羈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牽制而不能脫身。《三國演義》第二一回:「此一行如魚入大海,鳥上青霄,不言屣網之羈絆也!」《紅樓夢》第六五回:「有時回家中,只說在東府有事羈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事、營求。如:「他是幹那一行的?」《三國演義》第九二回:「他兩個是吾子姪輩,尚且爭先幹功。」
雞鳴狗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卻發現關門必須等到清晨雞啼時才會打開。這時秦昭王已經後悔,而且派遣人馬沿路追趕,如果天亮前孟嘗君一行人不能出關,就會被秦昭王派出的人馬追回,那時便不可能離開秦國了。孟嘗君心中正懊惱時,另一名善於模仿雞叫的食客學了幾聲雞叫,引得附近的雞紛紛叫了起來。守關的士兵聽到雞鳴,以為天亮了,就把關門打開,讓孟嘗君一行人出關。等秦國的追兵到達,孟嘗君一行人早已離開秦國,再也追不到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雞鳴狗盜」,用來比喻有某種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亦用於形容卑劣低下的人或事。
玩世不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贊曰:「劉向言少時數問長老賢人通於事及朔時者,皆曰朔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為庸人誦說,故令後世多傳聞者。而楊雄亦以為朔言不純師,行不純德,其流風遺書蔑如也。然朔名過實者,以其詼達多端,不名一行,應諧似優,不窮似智,正諫似直,穢德似隱。非夷、齊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首陽為拙1>,柱下為工2>;飽食安步,以仕3>易農;依隱玩世4>,詭時5>不逢6>。』其滑稽之雄乎!朔之詼諧,逢占射覆,其事浮淺,行於眾庶,童兒牧豎莫不眩燿。而後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故詳錄焉。」 〔注解〕 (1) 首陽為拙:伯夷、叔齊因拒吃周粟而餓死首陽山,這是不智之舉。 (2) 柱下為工...
惱羞成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安老爺便研得墨濃,蘸得筆飽,手下一面寫,口裡一面說道:「九兄,你大家要知那十三妹的根底,須先知那十三妹的名姓。」因寫了一行,給大家看,……安老爺又道:「你大家道他這仇人是誰?真算得個天大、地大、稀大,無大不大的大腳色。」因又寫了幾個字,指給眾人看,道:「便是這個人!」鄧九公道:「喲哎!他怎的會惹著這位太歲去,合他結起仇來?」安老爺道:「他父親合那人,是個親臨上司,屬員怎生敢去合他結仇?就為了這姑娘身上的事。」說著又寫了兩句,指道:「便是這等一個情節。無奈他父親又是個明道理、尚氣節的人,不同那趨炎附勢1>的世俗庸流2>。見他那上司平日如此如此,更兼他那位賢郎3>又是如此...
七竅生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g shēng yān釋義︰即「七竅生煙」。見「七竅生煙」條。 01.《宦海.第三回》:「便連忙一行行一句句的看下去,剛看到兩三行,面色已經大變,勉勉強強的看下去,只把個金方伯氣得七孔生煙,渾身亂抖,一時軟癱在椅子上,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參考詞語︰七竅煙騰注音︰ㄑ| ㄑ|ㄠˋ |ㄢ ㄊㄥˊ漢語拼音︰qī qiào yān téng釋義︰猶「七竅生煙」。見「七竅生煙」條。 01.《飛龍全傳.第二回》:「匡胤聽了此言,只氣得三尸暴跳,七竅(煙)騰。」
養精蓄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養精蓄銳」原或作「儲精蓄銳」,指儲存精神,積蓄力量。見於唐符載的〈上巳日陪劉尚書宴集北池序〉。這篇序是寫作者在三月上旬時,和劉尚書等人,一起到北池遊覽的情形。西蜀古稱天府之國,江山壯闊,北池位於西蜀近郊。他們一行人來到北池邊,登船遊覽北池的風景。船上有戲曲表演,水中有豐富的生物,兩岸風景壯麗,令人目不暇給。符載看著絢麗的景色有點累了,就獨自將船划到空曠的水邊休息,保養精神,準備再次欣賞北池的美景。後來「養精蓄銳」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保養精神,積蓄力量。出現「養精蓄銳」的書證如《三國演義》第三四回:「大軍方北征而回,未可復動。且待半年,養精蓄銳,劉表、孫權可一鼓而下也。」文中之...
沾沾自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沾沾自足注音︰ㄓㄢ ㄓㄢ ㄗˋ ㄗㄨˊ漢語拼音︰zhān zhān zì zú釋義︰即「沾沾自喜」。見「沾沾自喜」條。 01.宋.呂祖謙《東箂博議.卷一.羽父弒隱公》:「向無隱公之禍迫之,則為義者,立一善,修一行,沾沾自足,怠而不復前矣。」
衣衫襤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衣服破爛。如:「當他們一行人渡過沙漠之後,個個變得衣衫襤褸。」也作「衣衫藍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詆毀、毀謗。如:「汙衊」。漢.揚雄《法言.先知》:「若汙人老,屈人孤。」《新五代史.卷三四.一行傳.石昂傳》:「禁其家不可以佛事汙吾先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