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37.81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原氏鬼督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株高15-30 cm,莖不分枝。葉緣掌狀深裂,裂片5-8,葉基心形或近似箭形。頭花總狀排列,常向同一邊開放。瘦果被毛。

中原氏禾介殼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卵形,約1.4-2.2 (1.8) mm 長,0.8-1.1 (0.9) mm寬。腹部後3節強烈骨化。腹部第6-8節兩側向外突出,其於各節不向外突出。觸角2節,約67-83 (76) μm 長。具眼。足只留通常留下一不明顯的骨化區域,有時會有附毛。唇基上唇鞘,約139-211 (184) μm長。下唇約56-100 (76) µm,較唇基上唇鞘短。僅具腹背裂。無腹裂。氣孔腔內有2類三孔腺。無刺孔群,無刺孔群,但體腹後端刺毛粗大,近似錐形。臀瓣不明顯,腹面有ㄧ長端刺毛,約111-122 (115) µm長。

肛環約39-44 (41) μm 長及139-211 (184...
中原半尾花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體爲長方形,有一個突出的三角形尾板,膨脹。背緣與腹緣近於平行, 前、後、上、下各緣角圓弧形,無緣稜。殼表生有纖細的橫肋,橫肋肋顫抖,長短不同,互相穿挿。殼體呈長方形,鼓脹,有一個位於背側的三角形的尾板,尾板低下,扁 平。殼體的周緣無緣稜,各前、後、上、下緣角呈圓弧形,背緣與腹緣近於平行。殼表刻有纖細的橫肋,橫肋長短不一,有些彎曲,由後方向前方集中於前緣中央附近,該集中點殼表有些凹凸不平。各橫肋之間並有更纖細縱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正中」、「中間」。
裡、內。如:「書中」、「心中」、「夢中」。
介於高低、大小、好壞、強弱之間。如:「中等」、「中型」、「中度颱風」。
一半的。如:「中途」、「中夜」。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工作中」、「研究中」、「使用中」、「錄音中」。
正好、剛好。如:「適中」。
中國的簡稱。如:「中西合璧」、「古今中外」。
射中目標。如:「百發百中」。
得到。如:「中獎」、「中選」、「中籤」。
遭受、感染。如:「中傷」、「中風」、「中毒」、「中暑」。
合、符合。如:「中聽」、「中意」、「中規中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始的。如:「原始」、「原稿」、「原著」。
未經加工的。如:「原貌」、「原油」、「原木」。
本來。如:「原本」、「原封不動」、「物歸原主」、「此事原可饒恕」。
廣而平的地方。如:「平原」、「草原」、「高原」。
寬恕、諒解。如:「原諒」、「情有可原」。
推究根本。如:「原道」。
暴殄天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 受:即商王「紂」。商紂,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5) 暴殄天物:暴殄,不愛惜、任意糟蹋。天物,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殄,音ㄊ|ㄢˇ。 (6) 烝民:眾民、百姓。 (7) 逋逃:逃亡的罪人。逋,音ㄅㄨ。 (8) 淵藪:比喻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淵,魚所居之處。藪,音ㄙㄡˇ,獸所聚之處。
妄自菲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劉備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討伐孫吳,兵敗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他便輔助後主劉禪,立志光復中原。曾上奏章(《文選》稱為〈出師表〉)予後主說:「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還有侍衛的大臣和忠勇的將士肯為國家效力,是因為他們為了報答先帝的恩惠。陛下應該多聽聽他們的意見,以光大先帝的遺德,鼓舞忠臣志士們的士氣,不應該看輕自己,援引不適當的例證,阻塞了忠心愛國的人進諫言的途徑。」建議後主劉禪廣開言路,多聽各方的意見。後來原文中的「妄自菲薄」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過於自卑而看輕自己,不知自...
白駒過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駒,駿馬。隙,洞孔。白駒過隙指馬從洞孔前一下子就跑過去。語出《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後比喻時間過得很快。《漢書.卷三三.魏豹傳》:「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三國演義》第一○七回:「人生如白駒過隙,似此遷延歲月,何日恢復中原乎?」也作「過隙白駒」、「隙駒」。
全人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及自身的「社會文化」當中。在台灣,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理念,最早是由中原大學所倡導,該校於四十週年(1995年)校慶時,揭開「中原四十、邁向全人」,並以「天、人、物、我」四大學習面,開展全人教育的思維與策略)。1999年教育部受到該校辦學方針的感召,提出「全人教育、溫馨校園、終身學習」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教育願景。至此,台灣教育界開始有一批學者及實務人士開始深入探究全人教育的學理與實踐基礎,並且陸續有相關的實驗學校開...
風聲鶴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載,東晉時,野心勃勃的前秦苻堅想要征服中原。孝武帝太元八年,他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肥水,準備攻打東晉。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八萬精兵抗敵。謝玄知道苻堅實力雄厚,若以正面迎敵,必定吃虧,於是決定採取奇襲的戰術。謝玄先要求苻堅的軍隊向後移,好讓晉兵登岸,兩軍決一勝負。苻堅自恃兵多,不疑有他,就答應軍隊後退。混亂之中苻堅中箭受傷,苻融戰亡,在陣後的秦兵以為秦軍戰敗,慌成一團,丟下武器連夜逃跑,沿途只要聽到風聲、鶴鳴,都以為是晉軍來了,結果苻堅的軍隊終於潰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戰」。後來原文中的「風聲鶴唳」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極為驚慌疑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