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0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含有對健康或生命有危害物質的。如:「毒品」、「毒藥」。《後漢書.卷八六.南蠻西南夷列傳.西南夷》:「招呼諸君長,多釀毒酒。」
光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風光、景色。《後漢書.卷八六.南蠻西南夷傳.西南夷傳》:「青蛉縣禺同山有碧雞金馬,光景時時出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女子,與「男」相對。如:「才女」、「男女平等」。《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晉書.卷九七.四夷傳.南蠻傳》:「貴女賤男,同姓為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樂器名。一種吹奏樂器。今藏、蒙一帶,常將貝螺尖端磨穿為吹嘴,在梵樂中使用,音色渾厚。《舊唐書.卷二九.音樂志二》:「貝,蠡也,容可吹之以節樂,亦出南蠻。」
欲擒姑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演義》中有名的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就是這種戰術的利用。當時蜀國附近的雲南、西康、貴州一帶住著南蠻,其中有個叫孟獲的首領。諸葛亮希望能夠收服孟獲的「心」,使他誠意服從,才能一勞永逸。所以諸葛亮運用計謀,把孟獲捉來問他:「你投不投降?」孟獲說:「你設下陷阱,我為什麼要投降?」諸葛亮說:「那我放你走,你回去備好兵馬再來決勝負吧!」孟獲說:「好!」於是諸葛亮派人送他回去。不久孟獲又被諸葛亮捉住,諸葛亮又放他回去。孟獲就這樣被捉七次,被放回七次,在孟獲最後一次被捉時,他流淚說:「我願意誠心的歸服,做蜀國的子民。」終於使孟獲心悅誠服。「欲擒姑縱」後來多作「欲擒故縱」,用來比喻為了要使對方就範,故意...
兩面三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面」一詞在早在《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蠻西南蠻列傳.東女國》:「其(羌)部落代襲刺史等官,然亦潛通吐蕃,故謂之『兩面羌』。」及《資治通鑑.卷二二三.唐紀三九.代宗廣德元年》:「(駱)奉仙還,過(僕固)懷恩,懷恩於飲母前,母數讓奉仙曰:『汝與吾兒約為兄弟,今又親雲京,何兩面也!』」中即已出現,文中「兩面」都有耍兩面手法,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意思。到了元人李行道《灰闌記》,更可見到「兩面三刀」的完整語形及用法。《灰闌記》是寫包拯審理張海棠被誣告毒死丈夫馬均卿,強搶兒子,謀奪家產一案,憑著石灰畫出的小圓圈,判斷出兒子是張海棠親生,還張海棠清白的故事。〈第二折〉中,官府審理時問起事情發生的經過,張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象牙的簡稱。南朝宋.鮑照〈代淮南王〉詩二首之一:「琉璃藥碗牙作盤,金鼎玉匕合神丹。」《新唐書.卷二二二.南蠻傳下.驃傳》:「去節無爪,以蠟實首,上加師子頭,以牙為之。」
夷夏觀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夷﹐是古代華夏族(實際上即漢族)對異族的貶稱。原多指東方民族﹐如《禮‧王制》所說﹐“東方曰夷”。春秋以後演變成對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如“四夷”﹑“九夷”等。其後發展成為對“南蠻”﹑“北狄”﹑“西戎”﹑“東夷”的通稱。到了近代﹐清王朝對西方帝國主義也稱“夷”﹐如“英夷”﹑“美夷”等。華﹐光榮之意﹐夏的意思是“中國之人”﹐華夏就是光榮的中國人之意。處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自豪地自稱為華夏民族。中國古人常以華﹑夷或夏﹑夷對稱來表示漢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以及中國和外國的民族界限。所謂夷夏之防﹐就是要嚴格華夏族和其他民族的界限﹐嚴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毛織品。《後漢書.卷八六.南蠻西南夷傳.西南夷傳》:「其人能作旄氈、班罽、青頓、毞毲、羊羧之屬。」
甕中之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困在甕中的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喻世明言.卷一八.楊八老越國奇逢》:「楊八老和一群百姓們,都被倭奴擒了,好似甕中之鱉,釜中之魚,沒處躲閃,只得隨順,以圖苟活。」《精忠岳傳》第七六回:「這幾個小南蠻,只算得個甕中之鱉,不消費得僧家大力,管教他一個個束手就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