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08.4974 ms
共 1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蒸蒸日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江士人參加各級科舉考試。這樣的情形持續兩年之後,李衛、王國棟、王蘭生等人上奏表示:浙江一帶的士子已經反省自己的過錯,風氣完全改變,正在不斷地進步發展之中,請皇帝下詔讓浙江士子恢復參加科舉。原文中「蒸蒸日上」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事物不斷地進步發展。
|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團體歷程測驗旨在評鑑學生之學習表現;團體歷程(group processing)則在提供機會讓學生反省自己在團體中之表現以求改進。 四、學習表揚表揚依據進步分數來決定,分別進行個人表揚及小組表揚,故每個人都有責任精熟學習內容,並協助他人也能成功學習。 五、評分方式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的評分方式是由個人的進步分數及小組整體表現進行評鑑。 六、個人進步分數個人進步分數是由小考分數減去基本分數而得。基本分數可由教師依前幾次之學生小考平均分數而得,教師應與學生討論並參酌學生意見後決定。表現優異的標準視該次全班小考成績由教師決定一...
|
角色取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別人想的。第1階段─主觀期(6~8歲):發現別人的想法可能與自己不同,但自己無從瞭解。第2階段─自我反省期(8~10歲):具第二者的觀點。發覺自己與他人想法間有關係,故會嘗試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斷他人的想法。又稱第二人觀點期。第3階段─相互觀點期(10~12歲):具第三者的觀點,能以第三者的角色分析他人的事情,屬]層層包裹式思考。又稱第三人觀點期。第4階段─深層社會觀點期(12~15歲):體認到社會上的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經約定俗成後形成社會規範,全體共同遵守。公德心為一例。賽爾門─角色取替論與皮亞傑─認知發展論階段比較: ...
|
問心無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憑著良心自我反省,無絲毫慚愧不安。《官場現形記》第二二回:「橫豎只做一次,也累不到老爺的清名,就是將來外頭有風聲,好在這錢不是老爺自己得的,自可以問心無愧。」
|
批判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要讓教育活動成為一種溝通的行動,要培養學生開放的心靈和民主的素養。2、 訓育輔導:(1) 強調自我反省、尊重、主動學習。(2) 提升「他律」,邁向「自律」(理性)。(3) 顧及經驗與心靈。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批判理論英文關鍵字:Critical theory 參考資料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上冊),頁148-152。教甄策略研究中心。陳心怡(2001)。批判的基礎與實踐-論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論。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論文。
|
歸因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己行為結果之所以成功或失敗,歸結為以下六個原因: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工作是否勝任。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池中是否盡力而為。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運氣:個人自認此次工作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身心狀況: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其他: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了上述五項之外,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結果(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後經其他心理學家重複調查研究,結果證實溫納所發現的六項成敗因素,足可代表一般人的歸因反應。惟在以學生為調查對象時,學生們對考試成敗的歸因,...
|
行動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驗想法,改善現狀,並透過行動研究增進實務工作者的知識與專業。行動研究的循環階段為:計畫、行動、觀察、反省。實務工作者先尋找一個研究起點、問題,釐清問題或困難所在的情境,發展行動策略並付諸實踐,並有不斷反省、檢視行動的循環過程,最後公開行動策略知識,亦即教師行動實踐知識。 起源早期行動研究,稱為「合作性研究」。在1933年至1945年間擔任美國聯邦政府印地安人事務局局長的J.Collier,首先使用「行動研究」一詞,曾與同事研究如何改善印地安人與非印...
|
無地自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魏國而言卻不可稱為忠臣。現在您竟驕傲的自以為有功,我認為您這種態度,實在不足取。」於是魏無忌立刻反省自責,彷彿羞愧得沒地方可以藏身,所以趙王再提及時,就辭謝了他的好意。後來「無地自容」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似若無所容者」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羞愧至極。
|
捷足先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足先得 相反詞姍姍來遲 例句想不到因為我們一時的怠惰盡然會讓競爭者捷足先登獲得優勝,看來我們真得好好反省我們的態度了。
|
心理社會理論_艾里克森(E._Eriks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感到滿意,還值得回味,便能平心靜氣地歡度餘年,反之則會滿懷失望和空虛的心情,平添悔恨。中心任務: 反省正面後果: 對一生感到滿意自我品質: 智慧重要關係: 人類 參考資料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黛安娜‧巴巴利亞、莎莉‧歐茨(1994)。發展心理學(黃惠真譯)。台北市:桂冠。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