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功敗垂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為東晉名將,具經國才略,以精銳八千,破前秦苻堅百萬大軍於淝水,拜建武將軍,封康樂縣公。時司馬道子執政,忌謝氏勢盛,使其還鎮淮陽,後改會稽內史。卒諡獻武。 (2) 淮肥之役:即淝水之戰。東晉時,前秦苻堅大舉南侵,欲一舉統一中國。晉以謝玄為統帥禦之,孝武帝太元八年(西元383)戰於淝水,大敗前秦之兵,南北分裂之局因而形成。 (3) 勍寇:強勁的外來入侵者。勍,音ㄑ|ㄥˊ,強勁、強大。 (4) 席卷:比喻統一、占領。亦作「席捲」。 (5) 降齡何促:老天賜給(謝玄)的年歲何其短暫。
口蜜腹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玄宗一朝是唐代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玄宗執政初期,因得姚崇、宋璟等賢相,所以締造了開元盛世;後來又因為信任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而導致了安史之亂。李林甫生性狡猾,對於他的政敵,經常以甜言蜜語引誘對方上當,再暗中陷害對方。天寶時,玄宗起用李適之為宰相,李林甫心生不滿,便想了一個方法打算除掉李適之。由於當時國家財政困難,為了籌措財源,玄宗和李適之都忙得焦頭爛額。有一天,李林甫對李適之說:「我剛剛得知一個消息,在華山發現了金礦,如果加以開採,就可以解決國家的財務困境。這個消息皇上還不知道,請李丞相趕緊上書向皇上建議開採,皇上知道了一定會很高興的。」李適之不疑有他,立刻上書玄宗,奏請開採華山的金礦。玄...
相敬如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冀,故亦稱冀缺。晉文公時任下軍大夫。晉襄公元年,俘白狄君,復予冀為采邑。晉成公六年,代趙盾為中軍元帥執政。晉景公時,行和戎政策,使眾狄歸服。卒諡成。耨,音ㄋㄡˋ,除草。 (3) 饁:音|ㄝˋ,送飯給在田裡工作的人吃。〔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國語.晉語五》
無所適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楚國與晉國交戰,楚莊王見到晉軍聲勢浩大,本想退兵,但是臣子伍參力主迎戰,並分析敵情說:「晉國的執政者是新上任的,不能發布號令。他的副手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晉軍的三個統帥無法專權行事,想聽命又沒有上司下令,如此一來,大軍該聽誰的命令才好呢?所以這次戰役,晉軍必敗。」「無所適從」在此亦為不知聽從誰才好的意思。後來「無所適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多用來比喻處理一件事卻不知如何是好。
傾國傾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越絕書》是重要史書之一,內容主要記載春秋戰國時吳越的歷史。吳國闔閭執政時,以伍子胥為相,伐楚以爭天下。當此之際,吳之鄰國越屢屢派兵襲吳,於是吳、越交戰,闔閭戰敗並傷重而死。吳王夫差即位後,為報父仇,帶兵攻入越都會(ㄍㄨㄟˋ)稽,越王句越被迫求和。伍子胥勸夫差不可接受句踐的求和,以免留下後患,但夫差志得意滿下仍是答應了越的求和。伍子胥屢次進諫,夫差卻聽信太宰嚭(ㄆㄧˇ)的讒言,賜其自殺。《越絕書》記此事,慨嘆夫差不信伍子胥而聽信太宰嚭的讒言,這就好像昔日晉獻公受驪姬迷惑,使得眾叛親離,種下晉國衰敗的禍根;亦猶如過去周幽王縱容褒姒,以致失信於群臣,使犬戎得以入侵。驪姬與褒姒都是極為妖媚美麗的女子...
三思而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1>三思2>而後行。子3>聞之,曰:「再4>,斯可矣。」 〔注解〕 (1) 季文子:即季孫行父(?∼西元前568),春秋魯國大夫,季友之孫。宣公八年繼襄仲執政,為人儉樸清廉,相傳家中婦女都穿布衣,而沒有人穿錦帛,馬廄裡的馬都只餵食草料而不餵食粟米,至於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也都只講求實用,而沒有名貴的金石玉器。人們稱其廉潔且忠誠,卒諡文。 (2) 三思:考慮多次。此「三」未必實指。 (3) 子:即孔子(西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
手足無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手足靡措注音︰ㄕㄡˇ ㄗㄨˊ ㄇ|ˊ ㄘㄨㄛˋ漢語拼音︰shǒu zú mí cuò釋義︰靡,通「無」。「手足靡措」即「手足無措」。見「手足無措」條。 01.《逸周書.卷九.芮良夫解》:「今爾執政小子惟以貪諛為事,不懃德以備難。下民胥怨,財力單竭,手足靡措。」 參考詞語︰手足失措注音︰ㄕㄡˇ ㄗㄨˊ ㄕ ㄘㄨㄛˋ漢語拼音︰shǒu zú shī cuò釋義︰猶「手足無措」。見「手足無措」條。 01.唐.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承命震駭,心神靡寧,顧已慚靦,手足失措。」 02.《三國演義.第八五回》:「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
開誠布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政治家兼軍事家。東漢末年,他隱居耕讀,劉備聽說他的才能,於是三顧茅廬,登門請求諸葛亮出來從政。諸葛亮執政期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陳壽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非常推崇,他讚揚諸葛亮在當丞相時,能夠「開誠心,布公道」,以真心對待部屬,處事大公無私,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即便他「用法嚴峻」,但人民雖畏懼卻沒有怨言。軍政大權都操在他的手中,但後主對他絲毫不疑。因此,陳壽認為他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後來「開誠布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愛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敬愛擁戴。[例]執政者勤政愛民,必定會受人民愛戴。
身無長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恭:?∼西元398,字孝伯,東晉太原人。王蘊之子,孝武帝時任中書令,都五州諸軍事。安帝立,司馬道子執政,寵信王國寶,恭數諫未果,乃起兵討之,直至道子殺國寶方休。後又起兵討王愉、司馬尚等人,因部將被人收買反叛而敗,於京師被殺。 (2) 會稽:位於浙江省,今與山陰縣合併為紹興縣。會,音ㄍㄨㄟˋ。 (3) 王大:王忱(?∼西元392),字元達,一字黃懸子,小字佛大,東晉太原人。貌醜才慧,孝武帝時任荊州刺史,都三州軍事,威風肅然。然性任達不拘,嗜酒,晚年尤甚,嘗連月不醒。 (4) 簟:音ㄉ|ㄢˋ,竹席。 (5) 卿:對人的尊稱。 (6) 薦:草蓆、草墊。 (7) 悉:知道。 (8) 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