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安然無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策.齊策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1>問使者曰:「歲亦無恙2>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注解〕 (1) 威后:戰國趙人,生卒年不詳。趙惠文王之后,惠文王卒,孝成王即位初年幼,由威后執政。 (2) 恙:音|ㄤˋ,禍患、疾病、憂慮。一說傳說中的一種嚙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貶抑、謙退。《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管輅傳》:「未有損己而不光大,行非而不傷敗。」《晉書.卷三七.宗室傳.安平獻王孚傳》:「孚性至慎。宣帝執政,常自退損。」
諸葛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係。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係。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
黨同伐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黨同伐異」意思是結合同黨,攻擊異己,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漢初採黃老治術,主張無為和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但自漢武帝劉徹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一時間儒學興盛起來,學者經常聚集討論,以致宣帝時召集諸儒在石渠閣講論六藝。在評議《公羊》、《穀梁》時產生分歧,引發爭論,以致有「黨同伐異之說」。也就是觀點相同的人結為同黨,攻擊觀點和自己不同的。後來「黨同伐異」演變為成語,用來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
盡忠報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周書.卷四○.顏之儀列傳》載,北周宣帝過世後,臣子劉昉、鄭譯等人假借宣帝臨死前所頒布的命令,任命後來的隋文帝楊堅為丞相,輔佐少主靜帝,並且逼顏之儀在草擬的詔書上署名。但顏之儀知道這不是宣帝的旨意,加以拒絕,而且還嚴厲地斥責說:「宣帝剛死,即位的靜帝年幼,執政的大官應由皇族中最為傑出趙王來擔任。你們受到朝廷極大的恩惠,應當要『盡忠報國』,如今竟然企圖將帝位交給別人!縱使你們要取我的性命,我也不能因此毀謗誣陷先帝。」劉昉等人知道無法讓他屈服,只好代他簽署。「盡忠報國」這句成語由此而來,意思是竭盡忠誠報效國家。而「盡忠報國」另一個較廣為人知的典故是《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列傳》中所載記岳飛的事跡。...
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謙讓。如:「謙退」、「退讓」。《晉書.卷三七.宗室列傳.安平獻王孚》:「宣帝執政,常自退損。」
內閣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政府行政體制。起源於英國,在施政運作上是以內閣代替元首對議會負責,國家元首僅具名位而無實權。內閣需擬訂政策提交議會討論;並且督責所屬部會執行議會所通過的法律;議會對於無能或執政錯誤的內閣則可提出譴責或投不信任票,迫使內閣下臺。
開物成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相近辭4 相反辭5 例句6 修辭7 參考資料 解釋開發各種物質 建立各種制度。指通曉萬物之理 按理辦事 得到成功 出處《易 繫辭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地之道 , 如斯而已者也。」 相近辭開基立業 創業垂統 相反辭百事具廢 怠忽荒政 例句一個國家的執政者如果能做到順天應人,開物成務, 國家自然能長治久安 修辭對偶 參考資料多功能成語彙編 泰宇出版公司 p225實用成語辭典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p751
度量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衡量長短、容積、輕重的總稱。[例]秦始皇為使政令通行全國,在執政之初即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車軌寬度及文字等。
仁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仁德的政治。[例]執政者唯有施以仁政,才能真正使國家太平、人民安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