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朝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執政與非執政的團體。[例]經由朝野協商,各方已經達成初步的共識。
辟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偏邪不正。《左傳.昭公十六年》:「辟邪之人,而皆及執政,是先王無刑罰也。」《國語.周語上》:「國之將亡,其君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穢、暴虐。」也作「僻邪」。
利益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對。因為勞方之所得,即屬資方之損失,資方自然會強力反對調高最低工資了。雖然如此,利益團體在監督政府執政與影響政府決策上,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是反映人民多元聲音的重要橋樑,多元且蓬勃發展的利益團體也正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元素。 參考文獻海伍德(2009)。政治學的關鍵概念。台北市:五南。任德厚,《政治學》七版,三民經銷。一品公共行政研究室編(2008):行政學辭典。臺北:一品文化。延伸閱讀: 利益團體概論[[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利益團體、壓力團體英文關鍵字:Pressure groups
別無長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恭:?∼西元398,字孝伯,東晉太原人。王蘊之子,孝武帝時任中書令,都五州諸軍事。安帝立,司馬道子執政,寵信王國寶,恭數諫未果,乃起兵討之,直至道子殺國寶方休。後又起兵討王愉、司馬尚等人,因部將被人收買反叛而敗,於京師被殺。 (2) 會稽:位於浙江省,今與山陰縣合併為紹興縣。會,音ㄍㄨㄟˋ。 (3) 王大:王忱(?∼西元392),字元達,一字黃懸子,小字佛大,東晉太原人。貌醜才慧,孝武帝時任荊州刺史,都三州軍事,威風肅然。然性任達不拘,嗜酒,晚年尤甚,嘗連月不醒。 (4) 簟:音ㄉ|ㄢˋ,竹席。 (5) 卿:對人的尊稱。 (6) 薦:草蓆、草墊。 (7) 悉:知道。 (8) 長...
傾城傾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傾國傾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越絕書》是重要史書之一,內容主要記載春秋戰國時吳越的歷史。吳國闔閭執政時,以伍子胥為相,伐楚以爭天下。當此之際,吳之鄰國越屢屢派兵襲吳,於是吳、越交戰,闔閭戰敗並傷重而死。吳王夫差即位後,為報父仇,帶兵攻入越都會(ㄍㄨㄟˋ)稽,越王句越被迫求和。伍子胥勸夫差不可接受句踐的求和,以免留下後患,但夫差志得意滿下仍是答應了越的求和。伍子胥屢次進諫,夫差卻聽信太宰嚭(ㄆㄧˇ)的讒言,賜其自殺。《越絕書》記此事,慨嘆夫差不信伍子胥而聽信太宰嚭的讒言,這就好像昔日晉獻公受驪姬迷惑,使得眾叛親離,種下晉國衰敗的禍根;亦猶如過去周幽王縱容褒姒,以致失信於群臣,使犬...
廣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氣度、胸襟的寬宏與開闊。《禮記.樂記》:「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宋.王安石〈上執政書〉:「憐其親之欲而養之盡其性,以完朝廷寬裕廣大之政。」
常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平庸。唐.孫棨《北里誌.天水僊哥》:「其姿容亦常常,但蘊藉不惡,時賢雅尚之,因鼓其聲價耳。」宋.范仲淹〈上執政書〉:「除錄事參軍,則縣令中昏邁常常之流,可去數百人矣。」
康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幫助下,在康熙九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攻取臺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勝利地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康熙帝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着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 (清)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
柳宗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柳宗元柳宗元(西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出生於長安。唐德宗貞元九年中進士,十二年,又中博學宏詞,初任集賢殿正字,後調藍田縣尉。順宗永貞元年,王叔文、韋執誼等執政,欲裁抑宦官、整頓政治,其後政局驟變,兩人皆得罪被貶,柳宗元受牽連也被貶邵州刺史,又貶永州司馬,於此其期間他登臨山水、寄情詩文,完成不少名作,著有《柳河東集》(其友劉禹錫代為編訂)。生平(早期)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柳宗元生出生於京城長安。建中四年(783年),柳鎮調任閿鄉(今河南省靈寶市)縣令,柳宗元隨父來到河南。784年,柳宗元又隨父親來...
白居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犯宦官,結果因宦官反對不得居上第,考策官、復策官亦遭貶斥。白居易憤然上書,主持公道。他因直言敢諫,為執政者所忌。元和十年,藩鎮李師道、不承宗遣人到長安刺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請急捕賊,以雪國恥,為執政者所惡,以莫須有的罪名貶江州司馬。自此淪落天涯,悲憤悒鬱。元和十三年十二月,白居易遷忠州刺史,政治上有了轉機。他吸取過去的教訓,採取明保身、隨遇而安的處世態度,並從此心向佛、道。長慶元年(821),任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又轉上柱國,可謂官運亨通。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