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深謀遠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封神演義》第七回:「我等俱係女流,況奴婢不過一侍婢耳,有甚深謀遠慮。依奴婢之意,不若召一外臣,計議方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奴僕、奴婢。如:「家僮」、「書僮」。《文選.李密.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唐.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
孤苦伶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孤苦伶仃 」原作「零丁孤苦」,見於晉.李密〈陳情表〉。李密的父親早亡,母親又被舅舅逼迫改嫁,由祖母養育而成,故李密事奉祖母極為孝順。晉武帝時,朝廷徵召他出任官職,但李密認為祖母年事已高,不可無人奉養,故上〈陳情表〉婉辭,文中言辭哀切懇摯,武帝大為感動,於是賜予祖孫二人奴婢與食米,使他得以終養祖母。〈陳情表〉中有一段說道:「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意思是說:我小時候體弱多病,一直到九歲都還沒辦法自己走路,就這樣孤單困苦地成長。文中「零丁」是個聯綿詞,為孤單沒有依靠的樣子,亦可作「伶仃」或「伶丁」,後來「孤苦伶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孤單貧苦,無依無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後亦用於奴婢、士兵,以防其逃跑。《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南史.卷五一.梁宗室傳上.臨川靖惠王宏傳》:「蓄奴僮數百,皆黥其面。」
另眼相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1>那妻子與小舅私對陳大郎說道:「那時在海灘上,望得見外婆家了,打發了來船,姊弟正走間,遇見一夥人,捆縛將來,道是:『性命休矣!』不想一見大王,查問來歷,我等一一實對,便把我們另眼相看,我們也不知其故。今日見說,卻記得你前年間曾言蘇州所遇,果非虛話了。」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明.無名氏《霞箋記.第二五齣》。〔參考資料〕 明.無名氏《霞箋記.第二五齣》(據《六十種曲》引)奴婢蒙娘娘另眼看待,實有冤苦在心。今日蒙娘娘垂問,料想終難隱藏,我這一腔幽恨離愁,就奏與娘娘知道。娘娘恕奴婢萬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燒灼。《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癸亥,詔曰:『敢灸灼奴婢,論如律,免所灸灼者為庶。』」
劉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皇太子。劉邦稱帝後,採取了許多重要措施,例如:分封天下諸侯;減輕賦稅,「與民休息」;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士兵復員,免其徭役等。秦亡以後,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騷擾漢朝北方邊境。前201年,韓王信投降匈奴。前200年,在北伐匈奴時,劉邦自己亦被冒頓單于30萬騎圍於白登(今山西省大同)。後用陳平之計,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脫險。又接受婁敬之策,開始了與匈奴的和親政策。在評論自己為何能打敗項羽奪得天下時,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
韓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此絕跡。事實上,後來宰相李德裕、宋朝陳堯佐在潮州時,看見鱷魚仍在。韓愈於潮州興學、又藉以工抵債釋放奴婢。韓愈卒後,當地乃建韓文公廟供奉。潮州任內,韓愈上書謝恩,改任袁州。唐穆宗即位後,奉旨回京,歷任國子監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職,是人稱其為「韓吏部」。五十七歲病卒,宋朝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韓愈善寫墓誌銘,是時「長安中爭為碑誌,若市買然。」。韓愈文名日盛,達官貴人常求其為先人撰墓誌銘,潤筆甚高,韓愈亦來者不拒。司馬光《顏樂亭頌》一文指出,韓愈「好悅人以銘志,而受其金」。韓愈寫一篇《謝許受王用男...
急如星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祖母年事已高無人奉養,於是上〈陳情表〉婉轉地辭謝聖意,內容非常哀切懇摯。武帝看了之後大為感動,於是賜奴婢與食米,使其終養祖母。表中有一段寫到:「詔書下得十分急切嚴峻,責備臣逃避怠慢,郡縣長官派人逼迫,催促臣趕快上路,州官也登門來催逼,簡直比流星的光還要急切。想要立即奉詔上路,可是祖母的病日漸沉重,但是又不能不去,情勢窘迫,臣實在是進退兩難。」後來「急如星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情勢急迫。
使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差遣、任用。《西遊記》第四四回:「你怎的不尊三寶,不敬佛法,不去看經拜懺,卻怎麼與道士傭工,作奴婢使喚?」《儒林外史》第三一回:「我就在這一兩年內要中,中了那裡沒有使喚處?」
2.稱奴僕,奴婢。《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第三出》:「奴家身畔,只有一使喚梅香在此,就教它整頓酒器。」也稱為「使喚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