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第一次全國工人技術學校校長會議於一九五五年四月由勞動部及工業、交通運輸各部聯合在北京召開。各省市技校校長、勞動局及工業交通運輸等廳(局)負責技工培訓的主管人員出席了大會。
  會議總結了幾年來技工教育所取得的成績,並檢討技工學校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認為主要問題是:對培養技術工人須側重生產實習教學的觀點不夠明確,導致教學工作仿照中等技術學校,偏重理論教學,忽視生產實習,理論教學脫離實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技校培養技術工人之辦學宗旨。其他問題還有: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薄弱,不重視教學研究及教學檢查,師資水準較差,學校實習工廠及實習設施缺乏等。會議認為上述問題均嚴重影響技校教學品質之...
技術工人晉級培訓(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技術工人晉級培訓是大陸地區為已經定級準備參加高一級技術等級考核的技術工人所進行的培訓教育活動。培訓內容以政府頒發〔工人技術等級標準〕所規定的該技術等級工人應知應會的內容為依據,制定培訓計畫。參加培訓者,經本人申請和所在班組推薦,可參加兩年舉行一次的高一級技術考核,合格者將成績記入本人「技術等級證書」,作為調資、晉級和使用的一項重要依據。
工人學院運動(英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工人學院運動在十九世紀一度興起並流行。因英國在十九世紀初期,與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解除了許多禁令,工會被允許成立,獲得了許多工人的支持。然而工人們不久即發現此組織仍無法改善其生活條件,故轉向國會改革。一八三二年改革法案通過後,工人們發現改革也只是將政治權力轉移予中產階級而已,並無助於他們己身,於是乃另覓出路;其中教育被視為社會重生之重要媒介,而成人教育乃成為主要目的。
  一八四二年第一所人民學院(people's college)在雪菲爾(Shefield)成立,持續到一八七九年。人民學院成立後,雖然其觀念廣為其他城市所熟悉,但實際設立機構者則只有倫敦的工人學院及萊斯特(Le...
工人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勞工為達成工作權與工作條件的保障,包括工時、工資、職業傷害賠償、退休金與解職賠償等等,組織行動以抗衡資本剝削。也稱為「勞工運動」。簡稱「工運」。
產業工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產事業中從事勞動生產的工人
工人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工人教育有廣義與狹義二個定義,廣義的工人教育泛指對工人所實施之在職教育訓練活動,因此包括與工作知能直接相關的職業訓練和與工作知能無直接相關的勞工教育;而狹義的工人教育則與勞工教育混用,指由學校或工會為其會員所提供的知能教育、公民教育、生活教育及工會教育而言。(參見「勞工教育」)
皮貨工人戰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是在匈牙利之工匠同業公會(Craftsmen´ Guilds)還須負責防衛城牆與河堤的時代,布拉索(Brasso)地區之皮貨工人,包括撒克遜人與匈牙利人等,所表演的一種劍舞,藉此可以提供一種訓練工人如何使用武器、防衛地方的方法。舞蹈採模擬戰鬥之方式,兩人之間以劍相鬥,每人手中持一盾牌。在戰鬥之前,有跑步、空中跳躍及從對方腿下穿過等動作。舞者身穿緊身褲、舊式軍服上衣,足登帶繸之鞋。此種舞蹈並非皮貨工人之工作舞,而為一種舊式的戰鬥舞,為當年歐洲流行之模擬決鬥「Matassino」或「Bouffones」〔見劍術舞蹈(Bouffones)〕之餘緒。皮貨業中確曾提供其工人一種武器,以為軟化生皮之...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使用語言進行溝通,能製造並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如:「人是萬物之靈。」
別人,指自己以外的人。如:「推己及人」、「助人為快樂之本。」
每個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指某種類型或身分的。如:「藝人」、「軍人」、「主持人」。
指品格、性情。如:「文如其人」、「他這個人滿不錯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事勞務的人。如:「工人」、「勞工」、「長工」、「礦工」。
櫛風沐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在堯的時代,天下發生大水,把田地和房子都沖毀了,人們生活十分痛苦。於是堯派禹前去治水。禹是個十分認真負責的人,有悲天憫人的胸懷。他親拿著治水的工具,和工人們一起開通水道,疏通洪水,因為太勞累,以至小腿上面的毛也被磨光了,身體常常浸沐在驟雨中,頭髮被烈風給吹動著,也就是頂著烈風急雨不斷辛勤工作,只希望早日消除洪水,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莊子.天下》文載,墨子稱禹「沐甚雨,櫛疾風」,後來「櫛風沐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在外奔走,極為辛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