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1419 ms
共 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駕馭車馬。《說文解字.彳部》:「御,使馬也。」如:「駕御」、「御馬」。《韓非子.難三》:「知伯出,魏宣子御,韓康子為驂乘。」
|
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步行。《說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易經.賁卦.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1.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2.人,多指壞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
3.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佛教徒」。
4.門人、弟子。如:「學徒」、「門徒」、「徒弟」。《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5.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無期徒刑」、「他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得併科罰金。」
空的,不憑藉什麼的。如:「徒手搏虎」、「徒手體操」。
1.但、僅。如:「徒增煩惱」。《孟子.公孫丑上》:「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2.白白的、平白。如:「徒然」、「徒勞無功」、「徒託空言」。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
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隱匿。《說文解字.彳部》:「微,隱行也。」《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
|
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小路,或泛指道路。如:「幽徑」、「羊腸小徑」。《楚辭.宋玉.招魂》:「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湛湛江水兮上有楓。」唐.杜甫〈客至〉詩:「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2.比喻達到目的的方法或過程。如:「捷徑」、「門徑」、「途徑」。
3.通過圓心的弦稱為直徑,圓心到圓上任一點的線段稱為半徑。
4.長度。宋.蘇軾〈竹枝歌〉:「海濱長鯨徑千尺,食人為糧安可入。」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六下.滇遊日記五》:「東西抵山,共徑十五里。」
行走。《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蘇建》:「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二首之二五:「日月徑千里,素風發微霜。」
1.直接。通「逕」。如:「徑行辦理」、「言畢徑去」。
2.竟然。通「竟」。《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淳于髡》:「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
|
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論語.述而》:「德之不脩,學之不講。」
2.品行、作風。《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3.恩澤、恩惠。《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孟子.公孫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
4.心意、信念。如:「一心一德」、「離心離德」。
5.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簡稱。
6.姓。如漢代西域有德若國,後人以國為姓,簡姓德。
感激、感恩。《左傳.成公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聊齋志異.卷一.王成》:「主人聞而德之,贈金五兩,慰之使歸。」
好的、善的。如:「德政」、「德譽」。《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恂恂德心,汪汪軌度。」
|
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沿著、順著。《左傳.昭公七年》:「循牆而走。」《淮南子.本經》:「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
2.遵守、依照。如:「依循」、「循規蹈矩」。《禮記.射義》:「卿大夫循法為節。」
3.撫摩。《韓非子.說林下》:「其一人舉踶馬,其一人從後而循之,三撫其尻而馬不踶。」《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
4.巡視。通「巡」。《墨子.迎敵祠》:「縣師受事,出葆,循溝防。」《禮記.月令》:「循行國邑,周視原野。」
善良守法的。如:「循吏」。
逐漸、漸漸。如:「循循善誘」。《聊齋志異.卷一.青鳳》:「蓋循循善教,有師範焉。」
姓。如南朝時梁有循景智。
|
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那、那個、那裡。與「此」相對。如:「彼時」、「彼處」、「厚此薄彼」。《戰國策.趙策》:「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文選.王粲.贈士孫文始詩》:「橫此大江,淹彼南汜。」
2.他。如:「彼等」、「彼輩」、「知己知彼」。《史記.卷六二.管晏傳》:「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贖我,是知己。」唐.韓愈〈師說〉:「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遷移、移轉。如:「遷徙」。《老子》第八○章:「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史記.卷三.殷本紀》:「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
|
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貫通、通透。如:「響徹雲霄」、「寒風徹骨」。《左傳.成公十六年》:「潘尪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漢.王充《論衡.紀妖》:「音中宮商之聲,聲徹于天。」
2.去除。通「撤」。《左傳.宣公十二年》:「且雖諸侯相見,軍衛不徹,警也。」《淮南子.主術》:「史書其過,宰徹其膳。」
3.毀壞。《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徹我牆屋。」漢.鄭玄.箋:「徹毀我牆屋。」
4.剝取。《詩經.豳風.鴟鴞》:「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漢.毛亨.傳:「徹,剝也。」
5.耕治。《詩經.大雅.公劉》:「度其隰原,徹田為糧。」
6.遵循。《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天命不徹,我不敢傚。」漢.毛亨.傳:「徹,道也。」漢.鄭玄.箋:「言王不循天之政教。」
7.畢盡、停歇。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霑溼何由徹?」元.馬致遠〈夜行船.酒病花愁何日徹套.離亭宴煞〉:「蛩吟一覺才寧貼,雞鳴時萬事無休歇,何年是徹?」
1.周代的田賦制度。為十取一的稅法。《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漢.趙岐.注:「家耕百畝者徹,取十畝以為賦。」
2.姓。如元代有徹里。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