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65.64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勢如破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參見「螳螂搏蟬」條。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槐西雜志十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不共戴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住在同一處。見「不共戴天」條。 01.《太平廣記.卷四九二.靈應傳》:「妾之先宗,羞共戴天。慮其後患,乃率其族,韜光滅跡,易姓變名,避仇於新平真寧縣安村。」 參考詞語︰義不同戴注音︰|ˋ ㄅㄨˋ ㄊㄨㄥˊ ㄉㄞˋ漢語拼音︰yì bù tóng dài釋義︰即「不共戴天」。見「不共戴天」條。 01.《宋書.卷一○○.自序列傳》:「今正以弒逆冤醜,義不同戴,舉兵之日,豈求必全耶!」 參考詞語︰不同日月注音︰ㄅㄨˋ ㄊㄨㄥˊ ㄖˋ ㄩㄝˋ漢語拼音︰bù tóng rì yuè釋義︰即「不共戴天」。見「不共戴天」條。 01.《三國演義.第五八回》:「今令先君被操所害,此將軍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
焦頭爛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都要敬畏三分。霍光死後,霍氏家族更是專恣驕奢。大臣徐福深恐霍氏造反,便上書宣帝,建議壓抑霍氏,以免後患。不過當時宣帝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後來霍氏果然因陰謀造反遭到滅族,所有鎮壓有功的人都受到獎賞,只有徐福沒有得到任何表揚。有人便替徐福打抱不平,上書給皇帝說:「有一戶人家的灶,煙囪是直的,旁邊又堆著柴火。客人看見了,便勸那家的主人把煙囪改成彎的,把柴火移開,以免發生火災,但是主人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後來,那家果然因此發生火災,鄰居都趕來救火。火災撲滅之後,主人為了表示感謝,便擺設宴席,招待那些因為幫忙救火而被燒傷的人,惟獨沒有邀請最先提醒他預防火災的客人。如果他一開始就接受那位客人的建議,做好...
嬌生慣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獨子,備受寵愛,沒吃過什麼苦,沒想到卻落了當人奴婢。晁思才因為謀奪晁無晏的家財,所以想斬草除根,以除後患。他對小璉哥十分刻薄,不讓他吃飽,晚上睡在廚房的炕上,沒有床沒有被,又打又罵,作牛作馬,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變得又瘦又病。還好後來晁夫人收留他,晁思才也因作惡太多而死,又一印證果報之說。
猶豫不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猶豫未決注音︰|ㄡˊ ㄩˋ ㄨㄟˋ ㄐㄩㄝˊ漢語拼音︰yóu yù wèi jué釋義︰猶「猶豫不決」。見「猶豫不決」條。 01.《舊唐書.卷五七.裴寂列傳》:「高祖將先定京師,議者恐通(人名,指屈突通)為後患,猶豫未決。」 02.《三國演義.第一六回》:「陳珪又說呂布,使解韓胤赴許都。布猶豫未決。」
死有餘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路溫舒》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者不可復屬。《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敺,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之。蓋奏1>當之成,雖咎繇2>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3>。何則?成練者眾,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媮為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
懲前毖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戒慎不再犯錯。《清史稿.卷一三一.兵志二》:「同治中興以後,疆臣列帥,懲前毖後,漸改練勇巡防之制。」
花言巧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六齣:「這是劉窮的骨血,過了三朝滿月,你把花言巧語,哄那小廝,抱在手中,把他撇在荷花池內淹死了,絕其後患。」
有備無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凡事有準備,方可免後患。《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文明小史》第四三回:「雖然現今沒有事情,然而我們總是防備的好。自古道:『有備無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