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0.配得、值得。唐.司空圖〈淮西〉詩:「莫誇十萬兵威盛,消個忠良效順無。」宋.柳永〈蝶戀花.獨倚危樓風細細〉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死有餘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封神演義》第九九回:「你這二賊,惑君亂政,陷害忠良,斷送成湯社稷,罪盈惡貫,死有餘辜!」
浮雲蔽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浮雲蒙蔽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文選.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聲名狼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君,都犯了錯殺重臣的過錯,而遭到天下人的非議,被視為昏君,因此『籍於諸侯』。請好好考慮,千萬別濫殺忠良!」但是使者知道胡亥的心意,所以還是把蒙毅殺了。司馬貞看了《史記》,對「籍於諸侯」作了註解:「惡聲狼籍,布於諸國。」就是說那些昏君濫殺忠臣的惡名,遍布各國。後來「聲名狼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名聲非常惡劣。主於「狼藉」一詞,見於《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淳于髡》:「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通俗編.獸畜》引唐.蘇鶚《蘇氏演義》:「狼藉草而臥,去則滅亂;故凡物之縱橫散亂者,謂之『狼藉』。」
奮不顧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鏡花緣》第八二回:「張良於韓國已亡之後,猶且丹心耿耿,志在報仇,彼時雖未遇害,但他一片不忘君恩之心,也就是奮不顧身。如此忠良,自應也照前例為是。」
引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任用。《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李膺傳》:「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為長樂少府。」《大宋宣和遺事.元集》:「話說宋朝失政,國喪家亡,禍根起於王安石引用婿蔡卞及姻黨蔡京在朝,陷害忠良。」
黃袍加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加體黃袍注音︰ㄐ|ㄚ ㄊ|ˇ ㄏㄨㄤˊ ㄆㄠˊ漢語拼音︰jiā tǐ huáng páo釋義︰即「黃袍加身」。見「黃袍加身」條。 01.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六齣》:「尋訪,加體黃袍,嵩呼拜舞,百忙難把璽符讓。」 參考詞語︰黃袍加體注音︰ㄏㄨㄤˊ ㄆㄠˊ ㄐ|ㄚ ㄊ|ˇ漢語拼音︰huáng páo jiā tǐ釋義︰即「黃袍加身」。見「黃袍加身」條。 01.《精忠岳傳.第一回》:「五代干戈未肯休,黃袍加體始無憂;那知南渡偏安主,不用忠良萬姓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刑罰之一。炮烙人犯。《書經.泰誓上》:「焚炙忠良,刳剔孕婦。」《周禮.秋官.掌戮》:「凡殺其親者焚之。」
兩敗俱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敗俱傷」是說雙方爭戰,可能因此都受到損傷。這句話出自於《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在傳中,論及自古以來宦官的禍害遠超過女色。因為宦官最親近國君,在照顧日常生活起居中,有很多機會,可獲得國君的信任,而讓國君逐漸疏遠忠良賢臣。於是國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禍害因而潛伏滋長,等到有一天國君發覺情形不對,終於想要重新信任忠臣來圖謀改善。但是如果動作太慢,禍患必然加深;如果動作太猛,則宦官可能因此挾持國君。遇此狀況,縱有聖賢明智之君臣,也難有所作為,最後還可能弄得雙方都受到傷害。後來「兩敗俱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俱傷而兩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兩者相爭,俱受損傷。
聲淚俱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友,也是一個忠臣,今天卻遭到這樣的下場,很令人感傷惋惜。」接著突然生氣的指責王敦:「你反叛作亂,殘殺忠良,意圖不軌,想要奪取政權,日後將會為家族帶來禍害。」一邊說著,一邊隨著慷慨的聲調而流下了眼淚,情緒激昂。王敦看了這樣的場面,更加生氣,本想把王彬殺了。當時王敦的另一位堂弟王導也在場,一直試圖從中調解,以平息雙方的怒氣,但王彬仍然無所畏懼,神色自若,最後王敦因為念在家族的情分上,還是放過了王彬。「聲淚俱下」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形容極度悲慟、激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