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刻舟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守株待兔,食古不化,膠柱鼓瑟反義:因時制宜,見機行事,見風使舵,通權達變,隨機應變辨似: 「刻舟求劍」及「守株待兔」都有拘泥、不知變通的意思。 「刻舟求劍」側重於忽略環境的變化;「守株待兔」側重於死守經驗。 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 辨似例句 ○ ㄨ 從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寬,知所權變,切忌~。 ㄨ ○ 經驗固然重要,但卻不能~,不知變通。
買櫝還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擅於賣盒子,卻不擅於賣珍珠了!現在發表言論的人,都用巧妙的言辭;作君王的,只喜歡看這些美妙的言辭,卻忽略了這些言論是有功用的。墨子的學說,是傳授先王的道術,闡述聖人的言論,普遍告知世人。所以並不加以修飾,以免人們只喜愛他美妙的言辭,而忽略了其中的功用。」後來韓非子所謂的楚人賣珠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買櫝還珠」,用來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本末倒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末倒置」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末」是枝節末端的意思,所以這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細微末端、較不重要的事。《禮記.大學》裡有一句話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在說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終始、先後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為一般人往往會有誤本為末、倒末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說法。較早的書證是宋代大儒朱熹寫給他的朋友呂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獻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語,信中談的就是先後次序顛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陸九淵在〈與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聞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則所謂文亦可知矣。」...
靡靡之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靡靡,頹廢淫蕩。靡靡之音是指商紂時頹廢淫蕩、使人沉溺享樂而忽略國事,進而導致亡國之樂曲。見《韓非子.十過》。《聊齋志異.卷四.羅剎海市》:「馬即起舞,亦效白錦纏頭,作靡靡之音。」後指令人頹廢、喪志的音樂。如:「常聽靡靡之音,會讓人放縱或意志消沉。」也作「糜糜之音」、「靡靡之樂」。
貽笑大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鏡花緣》第一七回:「一概似是而非,其義何能分別?可見字音一道,乃讀書人不可忽略的。大賢學問淵博,故視為無關緊要;我們後學,卻是不可少的。婢子以此細事上瀆高賢,真是貽笑大方。」
高處不勝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高地的寒意令人無法承受。現多用來比喻有權勢或地位高的人,由於知心朋友愈少而內心愈感到孤獨寂寥。[例]他全力衝刺事業,卻忽略周遭的朋友,等到功成名就時,才深深的感到高處不勝寒。
探究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視為知識體系,並將科學直接灌輸給學生。直到西元十九世紀初杜威認為科學不應只是灌輸給學生大量的知識,卻忽略了學生思考的方法與態度,所以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學生問題解決的過程與方法之學習(謝州恩、吳心楷,2005),亦即兒童在學習上應扮演主動的探究者的角色,而非被動的接受者。  在探究式教學的實施上,歐用生(1989)認為探究教學的過程沒有絕對固定的方式,應隨著各科教材結構的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思考、探究方法。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營造一個自然、安適、愉快的環境,先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再經由層層詰問,並鼓勵兒童深入思考,以期能激起...
得不償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刀頭舔蜜,貪小失大反義:小往大來,亡羊得牛辨似: 「得不償失」及「貪小失大」都有得、失不相對等的意思。 「得不償失」側重於說明所得不及所失;「貪小失大」側重於因貪求小利而造成巨大損失。 得不償失 貪小失大 辨似例句 ○ ㄨ 現代人常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健康,是件~的事。 ㄨ ○ 許多人因為貪圖小利而被騙走了一大筆錢,這種~的例子不勝枚舉。
莫非定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工作上要時刻準備接受失敗,有些人常常說凡事無不可為,只要一鼓作氣往前衝,便能獲得成功,可是,他們卻忽略了一點,就是世上永無常勝將軍,人生不免有挫折失敗。 可是反過來說,我們亦可從樂觀一方去想:「若要成功,總會成功」,墨菲理論沒帶有事情必壞或必好的成果,他只是讓管理者知道,能發生的事,總會發生,換言之,管理者必須對所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作好周全的準備。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外物干擾,才能避於禍害。「螳螂捕蟬」這句成語就是由這件事化出,用來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的危險。  另外,在漢朝劉向《說苑》中亦載有一事:春秋時代,吳王想發兵攻打楚國,而且不准任何人對此事進諫。有個隨侍想勸阻他,卻又不敢,於是故意在早上拿著彈弓到庭院裡,讓露水沾溼他的衣服。如此連續三天,吳王問他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呢?」他便回答:「有隻蟬在樹上唱歌,不知螳螂在後面要抓牠。同樣的,螳螂忙著捕蟬,也不知道身後有隻黃雀要吃牠。黃雀則是伸著脖子要啄螳螂,也不知道我在樹下準備把牠射下。牠們三個都只顧眼前的利益,完全無暇顧及身後的危險。」吳王聽了,警覺到有許多國家正對吳國虎視眈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