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性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歷代思想家對人性善的爭辯眾說紛紜,可歸納為性善說(孟子、許慎、班固、李翶、陸象山、王陽明、王夫之、戴震、焦循);性說(荀子、杜牧、袁枚、俞樾);性無善無說(老子、莊子、告子、蘇賦、王安石、朱世卿);性有善有說(性善混)(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世碩、揚雄、王充);性三品說(董仲舒、賈誼、韓愈、皇甫湜)等五種。
1.性善說:孟子從價值層次判定人性本善,認為人心皆有四端,曾舉人乍見孺子將掉入井中即施予援手為例,說人有不忍人的怵惕惻隱之心,並以人的手足四肢來比喻善端存於身,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
勿以小而為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不要因為小無害而做。比喻壞事不分大小。《三國演義》第八五回:「勿以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
痛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痛恨到極點。如:「他改邪歸正後,對所犯的錯誤深痛絕,不可能重蹈覆轍。」也作「深痛嫉」。
愛之欲其生,之欲其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喜愛一個人的時候就百般呵護希望他長壽,等到不愛他的時候就希望他死。指人陷於情緒,愛無定。《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愛之欲其生,之欲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憎恨人、壞事。《管子.霸言》:「聖人之憎也內,愚人之憎也外。」
憎恨厭。《三國志.卷四四.蜀書.費褘傳》:「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每至並坐爭論。」
到頭終有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為善行最後都有報應。《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八:「乞化游僧,明投三尺之法,沉埋朽骨,趁白十年之冤。正是善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欺善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欺負善良弱小的人,卻害怕得罪強橫的人。宋.李石〈遊銅梁縣雲巖〉詩:「我願石佛須少忍,欺善怕神所殲。」明.楊柔勝《玉環記》第一七齣:「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無端多凶,我每反被相辱沒,欺善怕,欺善怕。」
名昭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良的事蹟為眾人所皆知。如:「他在地方上仗勢欺人,早已名昭彰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自己不好而覺得恥辱,看到別人不好而覺得憎。《孟子.公孫丑上》:「無羞之心,非人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的人性學說主張。認為人性本,唯有經過後天的師法教化,禮儀引導,才能化性起偽,改向善。《荀子.性》:「人之性,其善者偽也。」清.王先謙.集解:「偽,為也,矯也,矯其本性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