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2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喪考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經.舜典》記載了堯治理政事謹慎謙讓,通達事理;考察天時以制定百官職守,因此政治昭明,各邦國間和睦親切,人民也歡樂和諧。後來四方的諸侯長推薦舜的美德,經過堯一段時間的考察,舜都能把各種職務辦理得有條不紊,於是堯決定讓舜繼承帝位。就在舜攝政輔佐了堯二十八年時,堯逝世了,天下人民如同死去父母一樣的悲痛。有三年之久的時間,全國上下都斷絕了樂聲,瀰漫著哀淒的氣氛。「如喪考妣」是直接摘自典源的成語,用來比喻悲痛至極。
藕斷絲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蓮藕折斷了,藕絲仍相連。語本唐.孟郊〈去婦〉詩:「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牽連。」比喻表面關係斷絕,實際仍有牽連。多指男女間情意未絕。《花月痕》第一二回:「鴇兒愛鈔,姐兒愛俏;所以藕斷絲連,每瞞他嬤給他許多好處。」
鶉衣百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懸鶉百結注音︰ㄒㄩㄢˊ ㄔㄨㄣˊ ㄅㄞˇ ㄐ|ㄝˊ漢語拼音︰xuán chún bǎi jié釋義︰即「鶉衣百結」。見「鶉衣百結」條。 01.北周.庾信〈擬連珠〉其二九:「蓋聞懸鶉百結,知命不憂;十日一炊,無時何恥。」 02.《聊齋志異.卷二.張誠》:「途中資斧斷絕,丐而行。逾年,達金陵,懸鶉百結,傴僂道上。」 參考詞語︰百結懸鶉注音︰ㄅㄞˇ ㄐ|ㄝˊ ㄒㄩㄢˊ ㄔㄨㄣˊ漢語拼音︰bǎi jié xuán chún釋義︰即「鶉衣百結」。見「鶉衣百結」條。 01.宋.趙崇嘏〈鷗渚微吟.書事〉詩:「東鄰老翁寒不寐,百結懸鶉收悲涕。」 參考詞語︰百結鶉衣注音︰ㄅㄞˇ ㄐ|ㄝˊ ㄔㄨㄣ...
餘音繞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列子》書中記載著一則故事:相傳從前韓國有個女子韓娥,擁有一副好歌喉。有一次,她要前往齊國,抵達齊國城門雍門時,因為旅費用盡,於是賣唱以賺取食物。她的歌聲極為優美動人,即使在她離去以後,人們都覺得歌聲依然繚繞在城門的梁柱之間,持續了三日都沒斷絕,就好像韓娥還未離去。《列子》文中是以「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來形容韓娥歌聲的延綿不絕,後來「餘音繞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如清代小說《老殘遊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是用「餘音繞梁」形容王小玉迴環轉折,...
諱莫如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的另一個兒子閔公為國君。兩年後,又將閔公殺害,並再意圖謀害繼位的僖公。僖公也是莊公的兒子,慶父打算斷絕莊公的後代,便可名正言順繼承王位。不料僖公已先被季友帶出國,慶父眼見計畫落空,不得不逃出魯國,前往齊地的莒國避難。季友後來將僖公帶回魯國繼承王位,另一方面要求莒國交出慶父。慶父在押解回國的途中,要求僖公原諒未果後,自縊而亡。慶父為奪王位兩弒嗣君,致使魯國動盪不安,後因而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之語,比喻首惡不除,則禍亂不能平息。孔子將這段歷史寫入《春秋》中,但對於慶父出奔,只寫了一句:「公子慶父如齊。」「如」是去之意,也就是對這段歷史,孔子只說慶父去了莒國,但實際上慶父是逃往莒國的,為什麼用...
殺雞取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雞殺死,取出腹中的蛋來吃。比喻貪圖眼前微小的好處而損害更大的利益。如:「你挪用公款來吃喝玩樂,無異是殺雞取卵,終將自食惡果。」又比喻為政者橫徵暴斂,不惜斷絕人民生機。如:「秦始皇橫徵暴斂,使百姓三餐不繼,民不聊生,這種方式無異於殺雞取卵。」
逆來順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朝陳錄的《善誘文》中有一篇〈對治十常〉。「對治」為佛教語,是斷絕煩惱的意思。〈對治十常〉即是斷絕煩惱的十種平常而重要的方法,其中有一個方法是「逆境常當順受」,是說處在惡劣環境或不順利時,要採取坦然接受的態度,才能免於煩惱。後來「逆來順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以順從的態度接受惡劣環境或不合理的待遇。出現「逆來順受」的書證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第一二齣》:「逆來順受,須有通時。」
魚沉雁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音訊斷絕。元.王氏〈粉蝶兒.江景蕭疏套.上小樓〉曲.么:「翻做了魚沉雁杳,瓶墜簪折,信斷音疏,咫尺地半載餘,一字無。」《金瓶梅》第七七回:「誰人望將比目魚分開,瓶墜簪折,今日早魚沉雁杳。」也作「魚沉雁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斷絕。《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戰國策.秦策三》:「北斬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
一舉兩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候,因為楚國斷絕與齊國的盟友關係,因此齊國打算出兵攻伐楚國。陳軫則向楚王建議:「可以割地給齊國,以求得調解;又能因此向秦國講和。」於是楚王就派陳軫前往秦國,秦王對陳軫說:「你以前曾在秦國任職,說起來我們算是舊識。因為我沒有治國的才能,所以你後來就離開秦國,到楚國去了。現在齊、楚即將互相攻伐,我如果出兵相救,也許有利、有弊。你現在不能只為楚王計謀,應該也要有其他的方法來為我策畫一下。」陳軫就舉了管與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兩隻老虎為了爭食一個人而相鬥,管莊子看到了,就要將牠們殺死,這時管與卻阻止說:「兩隻老虎互相爭鬥,結果必定是大的受傷,而弱小的死亡。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傷再殺牠們,就可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