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瓜田李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瓜田裡不彎身穿鞋,在李樹下不舉手整理帽子。語本無名氏〈君子行〉。後用「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懷疑的場合。
庸人自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樣的過失就要用杖刑,那你才應該首先被罰!」書記官聽了之後便慚愧得不敢再多說話。陸象先常對人說:「天下本無事,祗是庸人擾之。」他意為天底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都是一些庸庸碌碌的人徒生紛擾,使得世事愈加繁複雜亂。如果在事情剛滋生時,就能冷靜的面對,一切就會變得簡單許多。在刺史任內,他也將這個理念貫徹到政事當中,無論百姓與官吏,都對他充滿了感念。後來「庸人自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庸碌的人無端自尋煩惱。
躊躇滿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的?」庖丁說他所喜歡的是「道」,已經比技巧更進了一步。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眼睛所看的無非就是頭牛,根本無從下手。三年之後,才有所領略,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結構。到了現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視,純粹運用精神感覺來動刀了。循著牛體天然的組織結構,削劈筋骨間的空隙,然後把刀子引向骨節的孔穴,牛就分卸完成了。在這個過程中,連牛體脈絡相連以及筋骨結合的地方都未曾觸及,更不用說會去傷到大骨頭了。一般好一點的廚子,每年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切割的方式來解牛;普通一點的廚子,每月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硬砍的方式來解牛。以硬踫硬,刀刃當然容易受損。我這把刀已經使用了十九年,分卸過幾千頭牛,卻仍然像剛磨利的刀,一點損傷都...
巧言令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愛卿傳》:「妾本倡流,素非良族。……令色巧言,迎新送舊;東家食而西家宿,久習遺風;張郎婦而李郎妻,本無定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梵語gāthā的音譯。意譯為頌、諷頌。本為梵語文學的贊歌、詩句。每偈由固定的音節的四句組成,音節的格式種類不一。在中國則用來指佛教修行者的宗教詩。《五燈會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滿禪師》:「盧自秉燭,請別駕張日用於秀偈之側,寫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功虧一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半途而廢,功敗垂成,前功盡棄反義:堅持不懈,善始善終辨似: 「功虧一簣」及「前功盡棄」都有事情進行到最後卻未能完成的意思。 「功虧一簣」指因只差最後一點努力而失敗,含有惋惜之意;「前功盡棄」指事情進行了一大半而失敗,毀掉前面的努力。 功虧一簣 前功盡棄 辨似例句 ○ ○ 都快爬到山頂了,你卻要放棄,豈不~? ㄨ ○ 這次颱風將即將採收的果實打落一地,使果農~,血本無歸。
人云亦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蘇軾〈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詩八首之二(據《蘇東坡全集.後集.卷五》引)鐵橋本無柱,石樓豈有門?舞空五色羽,吠雲千歲根。松花釀仙酒,木客1>餽2>山飧3>。我醉君且去,陶云4>吾亦云。 〔注解〕 (1) 木客:樵夫。 (2) 餽:音ㄎㄨㄟˋ,通「饋」,贈送。 (3) 飧:音ㄙㄨㄣ,飯菜。 (4) 陶云:指陶淵明曾說過的話。
矯枉過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陳思王植》引三國魏.明帝〈詔報東阿王植〉:「夫明貴賤,崇親親,禮賢良,順少長,國之綱紀,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也。矯枉過正,下吏懼譴,以至於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訴。」
游刃有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的?」庖丁說他所喜歡的是「道」,已經比技巧更進了一步。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眼睛所看的無非就是頭牛,根本無從下手。三年之後,才有所領略,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結構。到了現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視,純粹運用精神感覺來動刀了。循著牛體天然的組織結構,削劈筋骨間的空隙,然後把刀子引向骨節的孔穴,牛就分卸完成了。在這個過程中,連牛體脈絡相連以及筋骨結合的地方都未曾觸及,更不用說會去傷到大骨頭了。一般好一點的廚子,每年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切割的方式來解牛;普通一點的廚子,每月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硬砍的方式來解牛。以硬踫硬,刀刃當然容易受損。我這把刀已經使用了十九年,分卸過幾千頭牛,卻仍然像剛磨利的刀,一點損傷都...
掩耳盜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掩耳盜鈴」之「鈴」,典源作「鍾」。「鍾」同「鐘」。春秋時,晉國的范吉射被智伯消滅後,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鐘,想把它偷走。可是這鐘實在是太大了,根本無法背走,於是就打算把鐘敲碎後再一塊一塊的拿走。可是一動手敲,鐘便發出洪亮的響聲。他怕這鐘聲會引來他人的搶奪,於是急忙將自己雙耳摀住,以為這樣自己聽不見,那麼別人也就聽不到了。後來這個愚蠢行為的故事被濃縮成「掩耳盜鈴」,用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且妄想藉以瞞騙他人。出現「掩耳盜鈴」的書證如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朝覲官進獻》:「夫既曰官銀,那有無礙之理,真掩耳盜鈴也。」然而從古書裡的記載,卻不難看出早期文獻的「鈴」都是作「鐘」,例如北齊.劉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