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涅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身體上刺字,再塗上墨。如:「岳母涅字在岳飛的背上,要他精忠報國。」
|
涅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透明的乳白色。如:「她穿了件銀紅衫,配上一件涅白長裙,模樣俏極了。」
|
密涅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羅馬神話裡的智慧女神。為英語Minerva的音譯。司掌各行業技藝,後來又司理戰爭,常被人們認為與希臘女神雅典娜為一體。
|
弗斯特涅拉;男白短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服裝名。此為阿爾巴尼亞及希臘地方男人所穿的白色硬質的白短裙,為麻布製作,原屬阿爾巴尼亞的產物,後由希臘軍隊採用,原因是因徵兵時收編一些住在亞得里亞地區的人民。目前在許多希臘民俗舞蹈或舞臺上,男舞者都穿著它跳舞。此名詞和「粗柳條棉」(fustian)很相似,此布料來自埃及,是一種棉麻製品。另有一字「Fustan」,是回教旅人(hadji)所穿的長型罩衫,而「Fustan-ella」意為小型「Fustan」,較適合穿著在灌木林多的鄉間活動,而且其色澤促使在雪地中有保護之作用。四十碼布可做數層次的希臘式「弗斯特涅拉」。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涅槃罪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入空門,化解前生罪業。《西遊記》第二七回:「自從涅槃罪度,削髮秉正沙門,跟你做了徒弟,把這個『金箍兒』勒在我頭上,若回去,卻也難見故鄉人。」
|
德瓦洛,妮涅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愛爾蘭芭蕾舞者、教師、團長和編舞家,她生於巴爾地波易(Baltiboys),原名艾德麗.史丹鈕(Edris Stannus),在倫敦長大,私下曾在丁香園學院(the Lila Field Academy)隨恩利可.卻革堤(Enrico Cecchetti)、尼可萊.雷加(Nicolai Legat)及雷安.艾斯皮諾沙(Leon Espinosa)學舞。從1914年到1918年在利西恩劇院(the Lyceum Theatre)以表演默劇聞名,接著陸續的在英國國家歌劇院(the British National Opera)、湯姆.比相歌劇院(the Thomas Beecham Oper...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
馬里涅拉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一種在秘魯以3/4拍和6/8拍的歌唱舞蹈,此活潑的舞蹈由數對舞者揮舞著手帕表演。此舞為西班牙的精粹,從智利引進秘魯,起初叫奎卡智利那(Cueca Chilena)或智利那(Chilena),在十九世紀當秘魯和智利作戰時改為馬里涅拉舞,此新名字是為紀念秘魯海軍,但此舞保留了智利的桑馬古威卡舞(Zamacueca)。不管舞蹈或唱歌,都以活潑的節拍進行,為一種追求和退卻式舞蹈。舞者相向但不觸碰,各自揮舞一條手帕。此舞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形式,在玻利維亞和阿根廷都有類似的舞蹈〔見桑馬古威卡舞〕。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裴坦涅拉斯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西班牙安達魯西亞(Andalusia)的對舞,由《塞桂第拉舞》(Seguidillas)發展而來。此舞具有安達魯西亞舞蹈的重要特徵,如基本的舞步「花步」(flores),舞者將前導腿抬起並扭轉,直至再度停置。此舞後來風行於古巴,且感染些許非洲舞蹈之風味,其舞蹈節奏與古巴的《瓜拉恰歌舞》(Guaracha)相融合。在墨西哥,此舞稱《裴坦涅拉斯.匝波的卡》(Peteneras Zapoteca),是以西班牙吉他音樂伴奏的6/8拍子舞蹈。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坦涅神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坦涅(Tane□)神之舞。傳說坦涅神之聲音從名為《卡阿拉》(Kaara)之大鼓中發出,為鼓神與斧神。以石製手斧作為聖斧之象徵。不論色情舞或戰鬥舞,皆由其監督。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維拉涅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世紀歌謠舞蹈、音樂以及詩歌形式,發展於法國和義大利。「Villanelle」為中世紀法國詩體,其形式為六節,每節十九行,每首詩用兩個韻,稱之為六節兩韻詩。舞蹈形式則單純是一個音符一個舞步,後來這種舞曲用魯特琴伴奏;但有時沒有伴奏且形式完全自由。「Villanella」則為義大利文,為十六世紀發源於拿坡里(Napoli)的鄉村歌曲或鄉村舞蹈。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