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德瓦洛,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愛爾蘭芭蕾舞者、教師、團長和編舞家,她生於巴爾地波易(Baltiboys),原名艾德麗.史丹鈕(Edris Stannus),在倫敦長大,私下曾在丁香園學院(the Lila Field Academy)隨恩利可.卻革堤(Enrico Cecchetti)、尼可萊.雷加(Nicolai Legat)及雷安.艾斯皮諾沙(Leon Espinosa)學舞。從1914年到1918年在利西恩劇院(the Lyceum Theatre)以表演默劇聞名,接著陸續的在英國國家歌劇院(the British National Opera)、湯姆.比相歌劇院(the Thomas Beecham Oper...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馬里拉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一種在秘魯以3/4拍和6/8拍的歌唱舞蹈,此活潑的舞蹈由數對舞者揮舞著手帕表演。此舞為西班牙的精粹,從智利引進秘魯,起初叫奎卡智利那(Cueca Chilena)或智利那(Chilena),在十九世紀當秘魯和智利作戰時改為馬里拉舞,此新名字是為紀念秘魯海軍,但此舞保留了智利的桑馬古威卡舞(Zamacueca)。不管舞蹈或唱歌,都以活潑的節拍進行,為一種追求和退卻式舞蹈。舞者相向但不觸碰,各自揮舞一條手帕。此舞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形式,在玻利維亞和阿根廷都有類似的舞蹈〔見桑馬古威卡舞〕。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裴坦拉斯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西班牙安達魯西亞(Andalusia)的對舞,由《塞桂第拉舞》(Seguidillas)發展而來。此舞具有安達魯西亞舞蹈的重要特徵,如基本的舞步「花步」(flores),舞者將前導腿抬起並扭轉,直至再度停置。此舞後來風行於古巴,且感染些許非洲舞蹈之風味,其舞蹈節奏與古巴的《瓜拉恰歌舞》(Guaracha)相融合。在墨西哥,此舞稱《裴坦拉斯.匝波的卡》(Peteneras Zapoteca),是以西班牙吉他音樂伴奏的6/8拍子舞蹈。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神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坦(Tane□)神之舞。傳說坦神之聲音從名為《卡阿拉》(Kaara)之大鼓中發出,為鼓神與斧神。以石製手斧作為聖斧之象徵。不論色情舞或戰鬥舞,皆由其監督。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維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世紀歌謠舞蹈、音樂以及詩歌形式,發展於法國和義大利。「Villanelle」為中世紀法國詩體,其形式為六節,每節十九行,每首詩用兩個韻,稱之為六節兩韻詩。舞蹈形式則單純是一個音符一個舞步,後來這種舞曲用魯特琴伴奏;但有時沒有伴奏且形式完全自由。「Villanella」則為義大利文,為十六世紀發源於拿坡里(Napoli)的鄉村歌曲或鄉村舞蹈。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庫秋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她是埃及人,十九世紀很有名的「嘎茲雅」(Ghaziya,女舞者),本名是莎妃雅(Safiya),但是她自稱為庫秋克.哈,在土耳其文中那是小公主之意。一些到訪過埃及的歐洲人,包括小說家福樓拜(Gustar Flaubert)在內曾經撰文寫她。十九世紀中葉,開羅在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的統治下,曾經將所有舞者驅逐出城,唯獨庫秋克.哈被允許留下來,因為她是阿里的孫子最喜歡的人。有位旅客描述她的舞:她的雙手高舉,拍擊著響板,而以右腿為軸慢慢旋轉身體,此時她全身所有的肌肉,不可思議的震動著,當她在原地轉完一圈後慢慢前進,所有的肌肉隨著音樂拍子快速的抽動。
《Serpent of the Nile》.
洛克米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法國不列塔尼(Brittany)地區一種活潑的2/4拍子圓舞,特別在凡尼泰(Vannetais)及上不列塔尼(Haute-Bretagne)仍風行。此舞節奏清晰,舞步堅定但非僵化,其內容敘述亞麻、大麻的製造過程,工作完成後大夥跳舞助興。此舞以歌曲《洛克米女郎》(The Lads of Locmine)為舞蹈配樂,其中述說此女鞋內的腳趾是大而方的,此語暗指女足部經常「重踩」,以足尖踏地;跳躍強勁,但非重擊。此舞版本甚多,有由男舞者跳者;或以對舞呈現,舞形為圓形,面朝內,以順時針方向旋轉。舞者以小指相連、或牽著手,身體舞動時,相連結的手臂亦隨著拍子晃動。舞步中有具不列塔尼舞蹈特色的「側步」...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阿德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原名阿妮娜.簡森(Anina Jensen);丹麥裔的英國芭蕾伶娜。生於辛勒拉浦(Hinnerup),卒於埃瑟(Esher)。自幼從其叔叔亞歷山大(Alexandre. G)與阿姨克麗絲緹安娜(Christiania)學舞,十歲時即在奧斯陸(Oslo)作首次演出;1893年加入斯黍丁(Stettin)的荷蘭中央劇院(Centralhallen Theatre),1895年加入柏林宮廷歌劇院(Berlin Court Opera),1896年加入慕尼黑宮廷歌劇院(Munich Court Opera),飾演《柯比莉亞》(Coppelia)中之斯宛妮爾妲(Swanilda)一角而享盛名。18...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印尼峇厘島一種由青年男女所跳的群舞,融合舞蹈、音樂及合唱。舞者約二十四人,站成直線,彼此面對面,男子動作有力,女子動作柔美。Jangger語意為「嗡嗡聲」,又稱為dhjanger或djanger,於二十世紀初葉發展時,它的形式合併《桑揚》(Sanghyang)的聲音風格,男舞者會發出Dinga dinga ding janger-ger的喊聲,這種聲音形式同樣也可在《喀查克》(Kecak)中發現。所吟唱的內容為傳統或現代故事,並且在一場與一場間有大合唱團表演,包含特技陣容的群舞;表演者通常穿著現代服裝連同傳統服裝。《姜舞》本是源自《桑揚》的民俗舞蹈,後來成為流行於年輕人間的社交舞,但很...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sian Theatre》.
;海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名。蘇格蘭路易士島古老傳說中的海神,當地漁民於聖潮臨到時以儀式舞蹈及自製麥酒祭祀此神,期盼海陸均豐收。祭典時,每個家庭都要準備一配克(peck)的麥芽,釀成麥酒。由島上的高個兒攜一杯麥酒涉足入淺海中,直至浪潮淹沒他的腰部,此時先向修致意,期盼海神賞以海產為報,之後,將麥酒以繞大圓週方式灑在身旁海水中,此時約為黃昏時分。此人即返回邊岸,族人擁入岸邊馬車拖迤站(後來建了教堂於此),吟唱、跳舞,並在室內向修祈禱。接著,以熄滅燭火為信號,大夥兒前往指定地點(rinnce),共飲麥酒並大吃一頓。飯後,大家整夜共舞,至黎明才各自返家,居民深信,由於參與舞蹈及麥酒祭,修必保守他們有豐年。此儀式一直到...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