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葉知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淮南子》是漢淮南王劉安集門下食客所編寫的一本書,內容多為道家思想,並雜揉先秦各家的學說,世為雜家之代表。其中〈說山〉一篇裡,有一段說明事物可由近觀遠、以小看大的道理,例如只要嚐一塊鍋裡的肉,就可以知道整鍋的味道如何;懸掛羽毛和木炭,就可以看出空氣中溼度高低變化;看見一片葉子落下,可以推知秋天已經來臨,一年快到了盡頭;看到瓶裡的水結冰,就知道天氣有多麼寒冷。後來「一葉知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由細微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圖窮匕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音ㄒㄧㄢˋ,顯露。「圖窮匕見」指戰國時荊軻欲刺秦始皇,藏匕首於地圖中,地圖打開至盡頭時,露出匕首。#典出《戰國策.燕策三》。後用「圖窮匕見」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終極、盡頭。如:「趣味無窮」、「理屈詞窮」、「層出不窮」。《北史.卷五五.列傳.杜弼》:「燭盡則光窮,人死則神滅。」
日薄西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能多留點時間,讓他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但最後為何又走上絕路呢?揚雄在句子裡用太陽西沉來比喻生命即將到盡頭,後來「日薄西山」演變為成語,就被用來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或事物接近衰亡。
世外桃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個成語出自晉朝陶潛所寫的〈桃花源記〉。故事敘述在東晉太元年間,武陵縣有個漁夫,有一天沿著溪水划船捕漁,不知道划了多久,忽然到了一個開滿桃花、景色非常優美的地方。漁夫心裡覺得十分驚訝,於是便繼續向前划。到了溪水盡頭,他看到一座山,山下有個小小的洞口,洞口中好像透出一點點光亮,於是漁夫走下船,向那個洞口走去。山洞起初非常狹窄,只能容許一人通過。沒多久,他出了洞口,眼界頓時開闊明亮起來,出現了一座村子。村裡的人來來往往,每個人的表情看起來都很快樂的樣子。村裡的人看到漁夫也嚇了一跳,因為漁夫的穿著和他們大不相同。於是,許多人圍攏過來,問漁夫從那裡來,並熱情地邀請漁夫到他們的家中作客。在談話中,漁夫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盡頭、最高境界。如:「登峰造極」。《詩經.唐風.鴇羽》:「悠悠蒼天,曷其有極?」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讚》:「四始之至,頌居其極。」
奄奄一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奄奄一息」原作「氣息奄奄」,出自晉.李密〈陳情表〉。晉武帝想召李密入宮做事,但從小撫養他長大的祖母年事已高,希望能親自照顧祖母安享天年,於是寫了這篇〈陳情表〉向武帝表明心意。「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說祖母已九十六歲,生命已將到盡頭,僅留下最後一口氣,隨時都有離開人世的可能。希望能多陪陪祖母,等她過世後再出來為皇帝效命。「奄奄」是微弱的樣子,常與「氣息」連用,表示呼吸極其微弱,快要斷氣之意,後世還有「奄奄殘息」、「奄奄餘息」、「殘息奄奄」等詞。明代以後,則以「奄奄一息」最常見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末了、盡頭。如:「年底」、「月底」。
爭先恐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先歃血。 「恐後」是出自於《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內容是說王莽在西漢末年時,已察知漢朝即將走到盡頭,國力衰微,因而心生貪念,以外戚的權勢,作威作福,行使命令。其他的諸侯王看到這樣的局勢,都紛紛向王莽致上最敬禮,爭相奉上印璽,惟恐落於他人之後,有的則歌頌王莽的功德,極盡諂媚,真是令人感到悲哀!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爭先恐後」,指競相爭先,惟恐落後。
山窮水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水到了盡頭。比喻陷於窮困、失望的絕境,走投無路。[例]如果不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怎肯向你低頭求助?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