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15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寡廉鮮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了解和支持皇上開發西南夷的行動。檄文中提到:被徵召行役的人,有的自相殘殺,有的逃跑,這不是為臣者的節操。但這不全是應徵者的罪過,而是「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其意思是說父兄們平常沒有嚴格教育,也沒有給子弟樹立表率,才會讓人們缺少清廉、知恥的美德,而不知羞恥,世風當然也就不淳厚了。後來文告原文中的「寡廉鮮恥」被摘出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不知羞恥。
高風亮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服千祀,悠悠訖茲,徽烈不巳。」是敘述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偉大的功業。並以「亮節」一詞,形容故友的堅貞節操。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高風亮節」,用來形容人的品格高尚,氣節堅貞。
赴湯蹈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部下韓嵩前去刺探曹操的虛實。韓嵩對劉表說:「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表示在君臣的名分下,他一定會堅守節操,為達使命而不顧艱難危險。這裡的「赴湯蹈火」,意思同樣是奮不顧身,不避艱險,與〈鼂錯傳〉中的「赴湯火」並無差別。
坦腹東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寫行書,冠絕古今,其中以〈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等為最,後人尊其為「書聖」。 (2) 風操:風節操守。 (3) 郗虞卿:指郗鑒。郗鑒(西元269∼339),字道徽,東晉名臣。蘇峻之亂,誓師勤王,復安晉室。諡文成。郗,音ㄔ。 (3) 囓:音ㄋ|ㄝˋ,啃、咬。 (4) 神色自若:神色從容自然,很鎮定的樣子。見「神色自若」。〔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八○.王羲之列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
嶙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形容為人剛毅正直。如:「文天祥風骨嶙峋,其至死不屈的節操傳誦千古。」明.許三階《節俠記》第一九齣:「他少年磊落,直節嶙峋,又好結交豪傑,以此人都忌他,我卻重他。」
譬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喻月亮。2.顧炎武<廉恥>:「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用此兩句比喻「君子處在亂世,不改變節操。」 参考資料(註一)蔡宗陽著:《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5月初版。頁22-44。(註二)張春榮著:《修辭行旅》,台北:東大圖書,1996年1月初版。頁51-128。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譬喻、比喻英文關鍵字:metaphor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寧願做珍貴的玉器而被打碎,也不願當低賤的瓦片而得以保全。比喻人寧願保全節操而死,也不苟且求活。亦可比喻人為了堅持某種信念而不計犧牲,奮鬥到底。如:「抱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他衝出藏身的土坑,向敵人一陣掃射。」也作「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疾風知勁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過猛烈大風的吹襲,才知道堅韌的草挺立不倒。比喻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才能考驗出人的堅強意志和節操。《後漢書.卷二○.王霸傳》:「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新唐書.卷一○一.蕭瑀傳》:「因賜詩曰:『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
怨聲載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政局敗壞,民間災異四起,想要整頓朝政,於是四處延攬有才德之士。李固是當時有名的文人,博學多才,有氣節操守,不同流合汙,多次辭退朝廷的徵用。他曾縱論時弊,建議皇帝應該壓制外戚、罷退宦官、用人唯才,但沒有受到採納,於是便到漢中隱居起來。這次梁商請他出來為官,李固希望梁商能夠先端正朝廷風氣,於是又上書說道:「安帝在位的時侯,任用外戚小人,他們公開地收受賄賂,任用人才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天下才會紛擾不已,路上都充滿了百姓抱怨的聲音。希望將軍能夠以天下為憂,崇尚儉省,用人唯才,才是救國之道。」但是梁商卻沒有接納李固的建議。這段話的原文「天下紛然,怨聲滿道」,後來演變出「怨聲載道」這句成語,用來形容群眾...
自命不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背景的參考資料。在〈楊大洪〉中,蒲松齡敘述了楊漣的故事。楊漣確有其人,明朝人,號大洪,個性磊落有節操,官至左副御史。天啟四年,楊漣上書彈劾閹黨魏忠賢,次年被陷害入獄而死,在湖北一帶流傳著大量有關他的傳說。相傳,楊漣在未顯達之時,已是湖北有名的文人,自視甚高。他因噎成病,夢見一神仙要他去江邊的柳樹下,找一個吹笛的人。隔天,楊漣到了江邊,果然見到一名道士吹笛,便將身上的金子全給他,請他幫忙治病。道士卻將金子全丟到江中,楊漣看了覺得十分可惜。道士本是仙人,想度楊漣成仙,見他塵念未消,只好作罷,便用力的拍楊漣的後頸,把他的病治好了。文末,蒲松齡藉異史氏之筆評論道:「與其讓天上多一個仙人,不如讓人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