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9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種名。一種每節三拍的舞曲。源於德國、奧國鄉間的民俗舞曲連德勒(Ländler),十七、八世紀流行維也納宮廷後,旋律速度加快,十九世紀以後風靡全歐洲。以史特勞斯一世(Johann Strauss Sr.I)、史特勞斯二世(Johann Strauss Sr.II) 、蕭邦(Frederic Chopin)、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等人的作品最有名。也稱為「華爾滋舞曲」。
波卡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類型。波卡舞曲是源自東歐波希尼亞地區的一種舞蹈。這種舞蹈出現於1830年左右,十九世紀時特別盛行於歐洲和美洲,舞曲為中庸快速2/4拍子基本節奏型為2/4,
十九世紀很多有名的社交舞作曲家都喜歡創作波卡舞曲,其中包括兩位大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 1804-1849)and(Johann Strauss  , 1825-1899)、斯梅塔納(Bedrich Smetana, 1824-1884)、德弗乍克(A. Dvoøàk, 1841-1904)等。今日在美國及歐洲,仍然有不少專門演奏波卡舞曲的民間樂隊,他們喜愛用手風琴來演奏此種舞曲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Louis Horst《Preclassic Dance Forms》1937.
埃柯賽斯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曲名。十八世紀後期在法國盛行的一種快節奏2/4拍子舞曲,它是屬於對舞(Contredanse)類。這種舞的曲調來自蘇格蘭歌謠。可能與當時蘇格蘭聯盟法國對抗英國的政治時局有關,特別流行於十九世紀初期,許多浪漫時期的作曲家如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舒伯特(F. Schubert, 1797-1828)都作有埃柯賽斯舞曲。多尼才悌(G. Donizetti, 1797- 1848)的歌劇《Maria Stuarda》(1835)和《Lucia Di Lammermoor》(1835)也有該舞曲的場面。
《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
奎卡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丁美洲的舞曲與舞蹈,在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智利等國非常風行,奎卡舞曲為輕快的3/4拍,或3/4拍與6/8拍輪替,發源自智利的《桑馬古威卡》〔見Zamacueca〕。在玻利維亞跳《奎卡舞》,音樂通常用小調,這和智利地區的舞蹈都是大調有所區別,有時候又被稱為Chilena。《奎卡舞》為一種賣弄風情的舞蹈,舞者成雙成對,彼此面對面,用很多揮舞手帕的動作,在玻利維亞,這支舞十分受歡迎。在阿根廷,這種舞蹈的音樂偶爾會有切分音;而北阿根廷有一種6/8拍叫《桑巴》(Zamba)的舞蹈,則是從智利的《桑馬古威卡舞》發展出來的。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黎高冬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曲名。一種活潑的法國鄉村舞蹈,大約在1670年左右流行於法國路易十四的宮廷中,後來漸漸傳至歐州,尤其是英國和德國的宮廷都非常喜歡這種舞蹈。音樂的節奏為複拍子,開始於後半拍音符、弱起拍,樂句長度4∼8小節。雖然它的樂曲形式和布瑞舞曲(Bourrée)相似,但黎高冬舞曲的旋律跳動性較大、速度也較快。樂曲分兩段式重複,有時可以再接另一首黎高冬舞,形成兩段再重複。《黎高冬舞》的舞步包括崁步(pas de bourrée)、反拍子舞步(contretemps)、滑步(glissade)、投跳(jeté)和西頌步(sissonne)。兩人對舞時,一人從右腳、一人從左腳開始進行前述的舞步組合。許多《黎高冬...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 Y.Lodon, 1998.
方當戈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曲名。一、西班牙十八世紀初期的一種雙人舞,這種舞是由一男一女或兩男合跳,並以吉他、響板伴奏。它的音樂為快3/4或6/8拍子,舞步很快,而且腳步變化非常複雜,充滿技巧的挑戰性,通常先由一位舞者開始決定舞步及節奏,然後舞伴配合該節奏,兩人輪流即興互相競技。二、法國靠庇耳牛斯山附近的巴斯克(Basque)地區Saint Jean de Bue處的「方當戈舞曲」,它由兩對舞伴手拿響板,以手風琴伴奏,音樂從活潑的3/4拍子轉至2/4拍子,舞者的手部動作特別複雜,他們邊跳邊用響板或彈指來點出節奏的輕重量,舞者不但要反應敏捷、柔軟度夠,同時也要有敏銳的節奏感。三、十八∼十九世紀初期,美國加州的白人移民把方...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Simsone Schu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
波爾卡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波希米亞的民族舞曲。興起於捷克貝緬,後流行於歐洲酒鋪。主旋律為快速的二拍節奏,深受舞者喜愛。
昆比亞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曲名。一種非洲/巴拿馬舞(曲),二拍子,溫和的切分音,以美悠吉他琴(Majoranera,巴拿馬五弦琴)伴奏。在巴拿馬將這種舞曲分為兩類:一為Cumbia plebeya,其性質較粗野;一為Cumbia de salon,其舞步與姿態類似《波爾卡》〔見Polka〕。
康謳《大陸音樂辭典》民國八十年。
佛利亞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名。文藝復興時期流傳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地的慢速三拍子舞曲。這種舞蹈音樂用吉他、響板、笛子演奏,給人有嘈雜與喧鬧之感。據1611年西班牙人在書中記錄的佛利亞舞很清楚描述手的動作、響板、舞步與音樂的配合。舞步的組合包括崁步(pas de bourée)、切步(coupé)和擊腿(battement),舞者亦可加入展技動作如單足旋轉(pirouette)或其他複雜的動作等。通常舞蹈的中段為全舞之高潮,雖然漸漸回歸平靜。哈德Sebastian de Covarrubias的描寫:佛利亞舞演出常伴隨著Sonajas(一種有指環,類似銅鈸的小型樂器)的喧雜敲擊聲,有時舞者會騎在別的舞者肩上,有的舞者還男...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王沛綸編著《The Concise Dictionary of Music》民國八十四年。
法國雙面鼓;鈴鼓;潭布鈴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舞曲名。一、法國南部地區一種長形雙面鼓,它經常和嘉露貝笛(Galoubet)一起演奏。二、鈴鼓。三、十八世紀時的一種法國舞曲,音樂家拉摩(Rameau)和他同年代的其他作曲家曾採用這種舞曲於歌劇中演出,它可能是來自法國南部的民間舞曲。樂曲為2拍子,曲調有時加入一些模仿嘉露貝笛和鼓的聲音,用規則穩定的低音節奏配上活潑生動的旋律。鋼琴曲和器樂曲也有稱為潭布鈴舞曲之作品。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