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2.539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馬厝卡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波蘭的民族舞曲。蕭邦利用民族性的調式創作而成,為三拍子的中速舞曲,通常重音在第三拍。後來俄國的柴可夫斯基也用這種技巧創作。
斯吉弗舞;斯吉弗舞曲;搖滾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風及舞名。一種衍生自美國,爾後在英國以鄉村音樂類型發揚光大的搖滾樂風,各個樂團有自己的風格,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團體,但音樂多半以吉他、手風琴、或曼陀林為主。此類都市舞蹈與舞曲流行於1950年代末,有時使用非正式的樂器如瓦罐、洗衣板等演奏,尤其流行於無產階級,與流動工人舞蹈(Hobo Dance)同性質,但截然不同於鄉村民俗舞蹈;據說源自紐約哈林區之租金派對(rent-party music),用以募租金給房東,而且其舞源自黑人藍調、森巴舞(Samba)與狐步(Fox-trot)。人類學的報告列出一些古怪的標題,例如Barrow Boy Blues、雪人(Snow-Man)、古柯鹼癮(Coca...
林芳如譯《搖滾樂的藝術》1993。
舞曲(Waltz)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威爾萊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曲名。中世紀法國的詩體與舞曲。Vieralai為古法文,依照詩文的正規形式,完全由兩段韻文組成,通常為短的疊句,或一長一短的疊句。舞蹈動作跟隨著音樂進展,類似行進舞蹈中的緩慢舞步。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民國八十年。
維基瓦卡;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Vikivaka是冰島舞曲之通稱,由中世紀《北歐英雄傳奇》(Saga)中稱為「蕾亨」(reihen)的圓舞所發展而來,此種舞蹈型態曾風行歐洲,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式微,唯有法洛島(Faroe Islands)保存下來。此類舞曲,舞者手牽手圍成圓圈,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側滑行的簡單舞步,同時舞者自己歌唱配合舞蹈,詳可參考《丹蘇林格舞》(Dansuringur)。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督柯悌亞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曲名。中世紀的樂曲,又分聲樂曲和器樂曲兩種。但聲樂曲的形式,今日已失傳,器樂曲卻和艾斯坦碧舞曲(Estampie)相似,只是形式較為短小,艾斯坦碧舞曲長達六至七段,督柯悌亞舞曲只有三段。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可里亞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名。中世紀至十八 世紀的舞曲,這種舞曲沒有特定的舞步,舞者可以自編不同的步法,配合音樂而舞。帕薩梅奏舞曲(Passamezzo)是屬於它的一種。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莫雷斯卡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樂、舞蹈類型。〔見摩里斯舞(Morris Dance)〕
察巴泰歐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歌曲名。古巴的舞曲,源自《奔朵舞》(Punto)和《瓜宜拉》(Guajira),兩者都是非常受歡迎的3/4拍或6/8拍的古巴舞蹈歌曲。「察巴泰歐」這名字來自一個動詞,意指「以鞋擊地」,也指用足踵、足趾或全足跺步,這些動作都出現在很多源自西班牙的拉丁美洲舞蹈中。《察巴泰歐》是《察帕泰阿多舞》(Zapateado)、《塞桂第拉》(Sequidilla)和《瓜宜拉》交互影響下的產物,古巴風格中,它是一種感官上的舞,男女不停地重複接觸對方,足踵踏著拍子,而身體仍保持挺直。這支舞在多明尼加共和國也可見到,當地一支鄉村舞稱為《Sarambo》,有時亦稱《Zapateado Montuno》;在智利則...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曼古利納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明尼加共和國的一種傳統舞曲,流行於1855 年左右。據說是從西班牙5/4與5/8拍的佐濟可舞曲(Zorziko)發展出來的;但從一些保存下來而且仍被演奏的樂曲看來,它與西班牙的塞桂第拉舞曲(Seguidilla)或穆內拉舞曲(Muinerira)顯得比較相近。
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民國八十年。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