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1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調整環境,移走引人作怪的刺激。老子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例如:菸毒勒戒所,就是使吸菸毒者避開誘惑,而戒除菸毒之癮。又如:學生上課搗蛋,老師將其移開鄰座,使調皮學生沒有任何接應,缺乏任何增強。然而使用禁制法應小心,以免誤用。學生上課搗蛋,若老師令其罰站教室後,正合該生心意,視野擴大,無法制止其作怪,若再令其罰站走廊,更是逍遙自在。所以使用者務必了解學生心態。 認知行為改變技術合理情緒治療法以合理的認知,來培養健康的情緒狀態。人們許多的情緒困擾,經常是當事人的不合理看法,戴有色眼鏡跟自己過不去。因此,觀念的重建,轉移...
脣亡齒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左傳.僖公五年》載:春秋時代,晉國與虞、虢兩個小國相鄰,晉國一直想併吞這兩個小國。晉獻公計劃先攻打虢國,於是派人送良馬和玉璧給虞國,希望能夠借道攻打虢國。虞國受到誘惑,答應了晉國,晉國因此很快地攻下虢國的一個都城。過了三年,晉國又再度要求虞國借道以便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極力勸諫虞公不要答應,他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兩國互為表裡,如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然也會跟著滅亡。我們不能開啟晉國侵略野心,更不能輕忽的引進外國的軍隊。一次已經太過分了,怎麼可以再有第二次呢?諺語所說『頰骨和牙床互相依存,就像是沒有了嘴脣,牙齒就會寒冷』的道理,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的情況。」但是虞公不聽從規勸,認為晉國不...
老奸巨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治通鑑.卷二一四.唐紀三○.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林甫1>城府2>深密,人莫窺其際3>。好以甘言啗人4>,而陰5>中傷之,不露辭色。凡為上所厚者,始則親結之,及位勢稍逼,輒以計去之。雖老姦巨猾,無能逃於其術6>者。 〔注解〕 (1) 林甫:李林甫(西元589∼?),小字哥奴,號月堂,唐代宗室。其性狡猾聰慧,善於權謀諂媚。玄宗時為相,結納宦官妃嬪,能察言觀色,迎合上意,故奏對皆稱旨。在朝十九年,專政自恣,遂釀成安史之亂。 (2) 城府:比喻人的心機。 (3) 際:邊、畔。 (4) 甘言啗人:用甜言蜜語誘惑他人。啗,音ㄉㄢˋ,吃,比喻誘惑他人。 (5) 陰:暗中的。 (6) 術:計策。
天人交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義和私欲相互衝突。如:「他面對金錢的誘惑,經過一番天人交戰,終於決定拒絕賄賂,秉公處理。」
始亂終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男子誘惑女子做出違背禮法的行為,最後卻棄而不顧。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二.槐西雜志二》:「始亂終棄,君子所惡。」泛指用情不專,違反承諾,未能妥善結束感情。
衝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勾引、誘惑。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我這等打扮,可衝動得那廝麼?」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休說別個,只這一套衣服也衝動他。」
迷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魅惑、迷惘、蠱惑、眩惑、誘惑
蠱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誘惑,使人心意迷亂。唐.白居易〈古塚狐〉詩:「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能喪人家覆人國。」
魂飛魄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就是魂魄,一旦魂魄離開身體,消散無形,人就會死去。有時候人因為受到外物的誘惑,變得心神不寧、恍惚迷亂,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這時人們就用「魂飛魄散」來形容這種情形。在所引典源宋.羅燁《醉翁談錄.甲集.卷二.張氏夜奔呂星哥》中,形容男女主角彼此情意合,以致成天心神不寧,只有想到對方,就好像魄散魂飛了。後來「魂飛魄散」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心神不寧、恍惚迷亂。
老僧入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修行很好的老和尚住在定境中。後形容一個人正襟危坐,不受外境的誘惑。《孽海花》第二○回:「看時,卻是個黑瘦老者,危然端坐,彷彿老僧入定一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