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4.31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蹶不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漢劉向所撰《說苑》一書,記錄軼聞瑣事,雜以議論,以儒家思想為指歸,闡明國家興亡、政治得失之理,以為後世鑒戒。〈談叢〉這篇是各家名言彙編,其中「一噎之故,絕穀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本於《淮南子.脩務》:「今以為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絕穀不食;以一蹪之難,輟足不行。惑也。」大意是:現在因為有的學者有過錯就詆毀所有的學者,不再學習,就像一旦被飯噎到,便不再吃飯,跌了一跤,就畏縮不敢再向前走。這未免太糊塗了。後來「一蹶不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遭受挫敗,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闡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論述、敘述、闡明、闡發
解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析闡明。《後漢書.卷三六.陳元傳》:「採孔子拜下之義,卒淵聖獨見之旨,分明白黑,建立左氏,解釋先聖之積結,洮汰學者之累惑。」
詮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詳細深入的解釋、闡明。[例]這本書將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做了最佳詮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遵循、沿襲闡明。[例]祖述、述而不作
一知半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據之而行,那麼所得的一切將會是虛妄不實的。張栻這段文字,不但強調了「致知」與「力行」的為學工夫,也闡明了求真知的必要性。而後人便以他文中的「一知半解」,用來形容一個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另外,在同一時代嚴羽所作的《滄浪詩話》中,亦見此語。《滄浪詩話》是本文學批評專著,以禪道論詩,主張詩貴妙悟。在〈詩辯〉一篇中便說:「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又說「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悟之淺深自然就影響詩的成就。而有人以為「一知半解」即源於此處的「一知半解之悟」,也是用來形容了解有限,不夠深入。
開宗明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孝經》是儒家講述孝道的經典,它在第一章便說明了全書的主旨,題名為「開宗明義」。宋代的邢昺對這四個字做了詳細的解釋,說「開,張也。宗,本也。明,顯也。義,理也」,也就是說這一章是用來表明全書的宗旨,闡明孝道的本義。所以「開宗明義」就被沿用成為一句成語,除仍用來表示說明一本書的宗旨義理外,亦用來指說話或寫文章一開始就揭明主旨綱要。
存在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對現代西方深具影響力的哲學。此種哲學最先在探討存在的意義,繼而闡明存在的方式,及人的存在與上帝超越性的關係。代表的思想家有丹麥的齊克果、德國的海德格、法國的沙特等人。這種學說強調存在先於本質,認為人先存在才決定他的本質(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同於傳統哲學的本質先於存在,認為所有人天生本質一致,人的本質決定了人的存在(無論何時代、何地域的人都一樣)。此差異成為其主要特色。
說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表明、評釋、解釋、解說、講明、證明、注解、注腳、註明、闡明、聲明
忘筌得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魚忘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