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12.57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滅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滅煩惱、度苦海。亦指僧人死亡。《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也作「圓寂」。
胎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精卵在母體中,靠母體補給的營養,經過適當發育而後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法。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蜜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水月鏡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鏡花水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鏡花水月」原作「鏡像水月」。鳩摩羅什(西元344∼413)為東晉時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佛經家之一,天竺人,七歲時隨母出家,總貫群經,妙解大乘。東晉隆安五年(西元401),鳩摩羅什被後秦王姚興迎入長安,奉為國師,與僧肇、僧嚴一同從事譯經工作,並有系統地介紹佛教義理。當時漢譯佛經日多,但品質不一,內容難解。鳩摩羅什通曉多國語言,譯筆簡潔暢達,為世所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為鳩摩羅什與慧遠的問答錄,又稱《大乘大義章》、《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書中闡明了大乘佛教的教義,並反覆論述有關法身的問題。佛家把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形成之物稱為「色」,非此四大元...
大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對和尚的尊稱。《晉書.卷九五.藝術傳.鳩摩羅什傳》:「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何可使法種少嗣。」
竺道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著作3 思想觀點4 評價5 資料來源 生平竺道生(355至434年),東晉佛教學者,本姓魏巨鹿(今河北平鄉)人。寓居彭城,官宦世家,幼年跟從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後來從鳩摩羅什譯經,是鳩摩羅什的著名門徒之一。  他主張佛性人人“本有”,認為法顯所譯六卷《泥洹經》經義不夠圓滿,提出一闡提迦,即佛教用來稱呼不具信心,斷了成佛善根的人,也可成佛。此說受到“舊學僧黨”的攻擊,被逐出建康。後來大本《涅盤經》在涼州譯出,其說得到證實,於是在廬山宣...
水月鏡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鏡花水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鏡花水月」原作「鏡像水月」。鳩摩羅什(西元344∼413)為東晉時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佛經家之一,天竺人,七歲時隨母出家,總貫群經,妙解大乘。東晉隆安五年(西元401),鳩摩羅什被後秦王姚興迎入長安,奉為國師,與僧肇、僧嚴一同從事譯經工作,並有系統地介紹佛教義理。當時漢譯佛經日多,但品質不一,內容難解。鳩摩羅什通曉多國語言,譯筆簡潔暢達,為世所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為鳩摩羅什與慧遠的問答錄,又稱《大乘大義章》、《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書中闡明了大乘佛教的教義,並反覆論述有關法身的問題。佛家把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形成之物稱為「色」,非此四大元...
僧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384~414)晉京兆人(今陝西西安)。鳩摩羅什門下四哲之一,參預羅什譯場,被稱為「解空第一」。著有《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
普門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為《妙法蓮華經》中的一品,全名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內容主要敘述佛陀解釋觀世音菩薩名稱的緣由,宣說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能除一切苦惱的不可思議力量,及觀世音菩薩如何以三十二種形相,為眾生方便說法等事。自晉竺法護漢譯以來,即普受信仰,成為中國佛教徒最常課誦的經典之一。現在一般流通的本子,皆取鳩摩羅什翻譯的長行及隋闍那崛多的偈文合併刊行。也稱為「觀音經」。
鏡像水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鏡花水月」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鏡花水月」原作「鏡像水月」。鳩摩羅什(西元344∼413)為東晉時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佛經家之一,天竺人,七歲時隨母出家,總貫群經,妙解大乘。東晉隆安五年(西元401),鳩摩羅什被後秦王姚興迎入長安,奉為國師,與僧肇、僧嚴一同從事譯經工作,並有系統地介紹佛教義理。當時漢譯佛經日多,但品質不一,內容難解。鳩摩羅什通曉多國語言,譯筆簡潔暢達,為世所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為鳩摩羅什與慧遠的問答錄,又稱《大乘大義章》、《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書中闡明了大乘佛教的教義,並反覆論述有關法身的問題。佛家把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形成之物稱為「色」,非此四大元...
楞嚴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典籍:(1)《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的簡稱。十卷。是屬於如來藏系的著作,主張一切現象都是心的顯現,心是清淨妙體,眾生由於不知心的淨妙,不悟現象非真而流轉生死,當修禪定而證悟解脫。本經從宋代以來漸趨重要,常作為教理的主要依據。近代因學者疑為唐人自撰,非般刺蜜帝所譯,故地位漸趨沒落。《西遊記》第二五回:「我只聽得佛教中有卷《楞嚴經》、《法華經》、《孔雀經》、《觀音經》、《金剛經》,不曾聽見個甚那『舊話兒經』啊!」(2)後秦鳩摩羅什所譯《首楞嚴三昧經》的簡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