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496 ms
共 3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波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動搖、不穩定。《後漢書.卷一三.公孫述傳》:「方今四海波蕩,匹夫橫議。」《文選.劉琨.勸進表》:「齊人波蕩,無所繫心,安可廢而不恤哉?」也作「波盪」。
|
驩欣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歡欣鼓舞」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蘇軾〈上知府王龍圖書〉(據《蘇軾文集.卷四八》引)自近歲以來,蜀人不知有勤恤之加,擢筋割骨以奉其上,而不免於刑罰。有田者不敢望以為飽,有財者不敢望以為富,惴惴焉恐死之無所。然皆聞見所熟,以為當然,不知天下復有仁人君子也。自公始至,釋其重荷,而出之於陷阱1>之中。方其困急時,簞瓢之饋2>,愈3>於千金,是故莫不歡欣鼓舞之至。 〔注解〕
(1) 陷阱:指禍害、災難。
(2) 簞瓢之饋:指微少的贈予。簞瓢,音ㄉㄢ ㄆ|ㄠˊ。簞,竹製的盛飯器具。瓢,由葫蘆做成的舀水器。饋,音ㄎㄨㄟˋ。
(3) 愈:勝過。
|
咎皆自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咎由自取」。見「咎由自取」條。01.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八.啟.謝汪侍郎啟》:「孝敬之道素虧,罹親非罪;營救之誠不至,有枉莫伸。咎皆自貽,情將誰恤!」
|
明目達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耳目不被蒙蔽。語本《書經.舜典》:「明四目,達四聰。」形容對事情有全面性的了解。《明史.卷一七九.章懋傳》:「伏乞將煙火停止,移此視聽以明目達聰,省此資財以振饑恤困。」《清史稿.卷四四五.朱一新傳》:「我皇太后、皇上明目達聰,豈有跬步之地而或敢售其欺?」
|
當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臨事。《國語.魯語上》:「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
|
軍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人和百姓。《三國演義》第二一回:「紹弟袁術在淮南驕奢過度,不恤軍民,眾皆背反。」《紅樓夢》第一回:「彼時雖有軍民來救,那火已成了勢,如何救得下,直燒了一夜方漸漸的熄去,也不知燒了幾家。」
|
殄天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三.漢景帝》:「且其富也不勞,則其用也不恤,相競以奢,而殄天物以歸糜爛。」
|
披瀝肝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式允幽明之願。基命宥密,如□如升,推帝居歆,創業垂統。殊徽號,改服色,建都邑,敘彝倫,薄賦輕徭,慎刑恤獄,除繁苛之政,興清靜之風,去無用之官,省相監之職。奇才間出,盛德無隱,星精雲氣,共趨走於階墀,山神海靈,咸燮理於臺閣。 〔注解〕
(1) 百辟庶尹:各處的官員。
(2) 四方岳牧:各地的疆吏、封疆大臣。
(3) 圖讖:河圖、符命等有關王者受命徵驗的書籍。流行於東漢,多為預言或隱語。其實是事後附會的說法。
(4) 披:揭開。
(5) 瀝:滴下、灑落。
(6) 箕潁:箕山與潁水。相傳是許由避居之處。後用以比喻隱居或隱者的居所。
|
鎮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安定並撫恤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君是以鎮撫其民。詩曰:『人之云亡,心之憂矣。』」《三國演義》第六五回:「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鎮撫,並皆平定。」
|
取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選擇朋友。《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明.楊柔勝《玉環記》第十四齣:「小生今年虛度二十七歲,百無一成,徒存憐貧恤寡之心,又有取友親賢之志。」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