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支、贊。《老子》第七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唐.陳子昂〈感遇〉詩三八首之一七:「豈無當世雄,天道與胡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思考、思量。《說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竊恨足下不深惟其終始,而猥隨俗之毀譽也。」
2.是、為。《書經.益稷》:「萬邦黎獻,共惟帝臣。」
3.有。《禮記.緇衣》:「自周有終,相亦惟終。」《文選.張衡.東京賦》:「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1.僅、獨、只有。《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2.但是、只是。如:「病已治好,惟身體仍然虛弱無力。」
3.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書.卷一一五.郝處俊傳》:「處俊言可從,惟陛下不疑。」
1.發語詞,無義。通「唯」、「維」。《書經.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孟子.滕文公下》:「惟士無田,則亦不祭。」
2.用於句中,無義。《書經.皋陶謨》:「百僚師師,百工惟時。」
1.雖然、即使。《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
2.與、和。《書經.多方》:「告爾四國多方,惟爾殷侯尹民。」
3.則。《書經.呂刑》:「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以、因為。《書經.盤庚中》:「亦惟汝故,以丕從厥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摩頂放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地去做。」後來《孟子》原文中的「摩頂放踵」,就用來比喻捨己救世,不辭勞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筆。《說文解字.聿部》:「聿,所以書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秦以後皆作筆字。」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廟碑〉:「咸執牘聿,至于祠下。」
2.姓。如商代有聿速。
3.二一四部首之一。
發語詞,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湯誥》:「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上.傅毅傳》:「二志靡成,聿勞我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下巴。指鼻子下面腮頰部分。《莊子.漁父》:「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新唐書.卷八三.諸帝公主列傳.高宗三女》:「主方額廣頤,多陰謀。」
2.姓。如隋代有頤炅。
養。如:「頤養天年」。《後漢書.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王符》:「頤育萬民,以成大化。」唐.韓愈〈閔已賦〉:「惡飲食乎陋巷兮,亦足以頤神而保年。」
用於加強語氣,無義。《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靠。三國魏.曹植〈當來日大難〉詩:「廣情故,心相於。」唐.劉得仁〈贈敬晊教〉詩二首之一:「便欲去隨為弟子,片雲孤鶴可相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具指示作用,此、這裡。如:「心不在焉」。《論語.衛靈公》:「眾好之,必察焉。」
2.疑問稱代,主要用於詢問處所。《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3.兼有介詞加代詞的功能,相當於「於此」。《左傳.隱公元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具反詰作用。相當於「豈」、「如何」、「哪裡」。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論語.先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且夫齊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相當於「於」。《孟子.盡心上》:「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承接上文,以表示後果。相當於「乃」、「就」。《墨子.兼愛上》:「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1.表示語氣,置句末:(1) 表示肯定。相當於「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論〉:「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2) 表示疑問。相當於「耶」、「呢」。《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3) 表示感嘆。相當於「啊」。《史記.卷一○二.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釋之》:「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椁,又何戚焉!」
2.表示賓語前置於動詞述語。《左傳.隱公六年》:「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襄公三十年》:「安定國家,必大焉先。」
表示狀態,用於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相當於「然」、「樣子」。如:「於我心有戚戚焉。」《書經.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喜愛。如:「樂於人」、「樂於行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扶持、扶。《詩經.周南.樛木》:「欒只君子,福履將之。」《樂府詩集.卷二五.橫吹曲辭五.木蘭詩二首之一》:「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請求。《詩經.衛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聊齋志異.卷三.連瑣》:「將伯之,義不敢忘。」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