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分廷抗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您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從沒見過有人這樣對您。以往天子諸侯接見您,沒有不以相稱的禮節對待,您總還有些高不屈的神色。今天這位漁夫對您無禮,您卻彎腰屈身,對他如此恭敬,有點不合理吧?」孔子便趁機教育子路,指出人無貴賤之分,只要懂得道理,都值得尊敬。文中的「分庭伉禮」指諸侯以分處庭中,相對設禮,以平等的禮節對待孔子。後來「分庭抗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當。亦用於比喻兩者對立。
雙拳不敵四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寡不敵眾。《醒世恆言.卷二九.盧太學詩酒王侯》:「常言道:『雙拳不敵四手。』鈕成獨自一個,如何抵當得許多人,著實受了一頓拳腳。」
忘年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宋書.卷六二.張敷列傳》。 (2) 禰衡:字正平,生卒年不詳,東漢平原人。有辯才,善屬文,氣剛,嘗罵曹操,後為黃祖所殺。 (3) 孔融:西元153∼208,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有俊才,為建安七子之一,漢獻帝時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立學校,表儒術,後拜大中大夫,為曹操所殺。 (4) 爾汝之交:兩人不拘禮俗,直接以爾汝相稱。比喻親密交情。見「爾汝之交」。 (5) 忘年:不分年齡而相交。〔參考資料〕 《宋書.卷六二.張敷列傳》琅邪顏延之書弔茂度曰:「賢弟子少履貞規,長懷理要,清風素氣,得之天然。言面以來,便申忘年之好,比雖艱隔成阻,而情問無睽。薄莫之人,冀其方見慰說,豈謂...
目無餘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中沒有旁人。形容驕自大。
托爾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th 教授職缺,並以其在利茲的日耳曼哲學的學生曾組成一個「維京俱樂部」(Viking Club)為 — 在俱樂部裡,大學生可以自由地閱讀古斯堪的納維亞的冒險故事及喝啤酒[2]。私底下,托爾金被任何有關種族及語言學意含的事物吸引,並且思考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語言品味,一種他在1955年「英語與威爾斯語」這場演講中所提到的「母語」(native language),相對於自幼時所學的語言(cradle language)。他認為西密德蘭的中古英語是他所擁有的「母語」,就如同他在1955年給大詩人奧登的書信中所提到:『在血緣上...
明若觀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洞若觀火」之典源,提供參考。 《書經.盤庚上》王若曰:「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黜乃心,無從康。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王播告之,脩不匿厥指,王用丕欽;罔有逸言,民用丕變。今汝聒聒,起信險膚,予弗知乃所訟。非予1>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2>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拙謀,作乃逸。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注解〕 (1) 予:指盤庚,商朝第十七代君主,生卒年不詳。遷都後改國號殷,因遷都而作告諭臣民之書,即《書經》中的〈盤庚〉三篇。遵湯之德,行湯之政,諸侯來朝,商道復興,在位二十八年。或作「般庚」。 (2) 惕:懼怕。
王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氣存乎心耳」,劉祥道大為贊賞,向朝廷表薦,麟德三年(666年),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王勃恃才物,經常得罪人。後任虢州參軍,不久就因事罷官。父親也因此降官去做交趾縣令。王勃去交趾看父親時,渡海溺水而死(一說溺水後受驚嚇而死),只活了二十幾歲。許多從事漁業、航海者悼念王勃,尊稱他為水仙王,供奉於船上、港口、河邊。 思想王勃的詩多抒發個人情志,也有一些抨擊時弊之作,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工於五律、五絕,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認為他的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
科頭跣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戴帽子,光著腳。比喻極為隨意,不受拘束。《醒世恆言.卷二九.盧太學詩酒王侯》:「盧柟科頭跣足,斜據石榻。」也作「跣足科頭」。
桀驁不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凶悍任性,慢不恭順。《東周列國志》第六七回:「圍乃共王之庶子,年齒最長,為人桀驁不恭,恥居人下,恃其才器,陰畜不臣之志。」也作「桀驁不遜」。
襲人牙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拾人牙慧」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的韓康伯從小就聰明懂事,很得舅舅殷浩的疼愛,《晉書.卷七五.韓伯列傳》就記載了一段殷浩稱讚韓康伯的話:「康伯少自標置,居然是出群器。」意思是說韓康伯雖年輕,卻自視甚高,果然是同輩中最為出色的。殷浩就像一般的長輩,除了愛護康伯之外,同時也期望他不要仗著聰明就驕自大。有一次他看到康伯在言談間流露出一副學問淵博的樣子,就說:「康伯自以為學問淵博,其實連我言談中的智慧都未嘗得到。」殷浩對《老子》、《周易》頗有研究,是當時候的清談名家。對後生晚輩的狂妄甚不以為然。後來「拾人牙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