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正比例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在之關係,舉例而言,當甲變大時,乙也會隨之變大,或者當甲變為原來的五倍時,乙也會變為原來的五倍,而有了此種有關質的理解後,則可進一步將變數間的關係分為以下四種:1. 商的關係:舉例而言,4/6=8/12。2. 差的關係:舉例而言,6-4=10-8,應用問題可為哥哥弟弟間的年齡差距與姐姐妹妹間的年齡差距相同。3. 積的關係:舉例而言,4*6=8*3,應用問題如長寬不同,但其面積相同。4. 和的關係:舉例而言,4+6=8+2,應用問題如分別拿兩種糖果,而其所得總糖果數固定。根據上述之舉例之後,則可漸漸引導出變數兩者間的關係...
酒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飲酒將醉的神情或感覺。[例]他和好友小酌幾杯,不知不覺已有了三分酒意。
J.K.羅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府救濟來生活的單親母親。 著作《兔子》(處女作)、哈利波特系列。 評價1990年,年僅24歲的羅琳便有了「哈利波特」的構想,十年後,這個構想成真,《哈利波特》系列紛紛問世,使原本家境貧困的單親媽媽羅琳成為了身價上億的富翁,而此系列的書籍在全球掀起了狂熱的閱讀風潮,被譽為「文學的披頭四狂熱」。
NCSS社會科課程標準的限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此底,以免重蹈NCSS的覆轍。 四、忽略培養基本能力的具體作法基本能力往往是教目標達成與否的指標,有了此項指標,不僅可以讓社會科所包含的各個學科內容在轉換成教材時有個基準,同時也可以藉著這些基本能力的提出,做為未來實施評量時的參考,以便成為進入更高學習階段的依據。 五、缺乏配合各年級所應有學習標準當研究者分析研究所使用的課程標準時發現,此一課程標準在理念呈現上街採概念式的呈現方式,施用對象也只提到從幼稚園開始一直到十二年級的社會科師生,至於幾年級的薛生應該學習那些內容?學習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算通過?則都未提,這樣的安排容...
無適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呢?」士蒍退下後,又感慨地賦詩明志,詩云:「如今國家混亂的情勢,就像破舊狐裘上的毛一樣紛亂,一個國家有了好多位君主,我真不知該聽從誰的命令才好!」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言楚國與晉國交戰,楚莊王見到晉軍聲勢浩大,本想退兵,但是臣子伍參力主迎戰,並分析敵情說:「晉國的執政者是新上任的,不能發布號令。他的副手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晉軍的三個統帥無法專權行事,想聽命又沒有上司下令,如此一來,大軍該聽誰的命令才好呢?所以這次戰役,晉軍必敗。」「無所適從」在此亦為不知聽從誰才好的意思。後來「無所適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多用來比喻處理一件事卻不知如何是好。
居逸思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忘了國家大事。《書經》裡有句話說:『處於安樂的時候,要想到危險可能隨時會出現。』這樣才能及早做防備,有了防備就不怕災難。我斗膽以這句話規勸您。」晉悼公說:「您的教訓我豈敢不接受?但是沒有您的話,我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賞賜臣子禮物是國家的常規,不可廢除,您就收下吧!」魏絳也就遵循禮制,收下這些贈禮。後來此處所引的《書經》原文「居安思危」成為一成語,用來指處於安樂的時候,要想到危險可能會隨時出現。
未知適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呢?」士蒍退下後,又感慨地賦詩明志,詩云:「如今國家混亂的情勢,就像破舊狐裘上的毛一樣紛亂,一個國家有了好多位君主,我真不知該聽從誰的命令才好!」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言楚國與晉國交戰,楚莊王見到晉軍聲勢浩大,本想退兵,但是臣子伍參力主迎戰,並分析敵情說:「晉國的執政者是新上任的,不能發布號令。他的副手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晉軍的三個統帥無法專權行事,想聽命又沒有上司下令,如此一來,大軍該聽誰的命令才好呢?所以這次戰役,晉軍必敗。」「無所適從」在此亦為不知聽從誰才好的意思。後來「無所適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多用來比喻處理一件事卻不知如何是好。
著三不著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事或說話思慮不周,輕重失宜。《程乙本紅樓夢》第五五回:「那趙姨娘原有些顛倒,著三不著兩,有了事就都賴他。」
開花結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物開花,結成果實。引申為努力有了回報。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元氣論》:「腹中無滓穢,但有真精元氣,淘汰修鍊不輟,自然開花結實矣。」也作「開花結果」。
難越雷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做事無法超越一定的範圍,或指對手無法來侵犯。參見「不敢越雷池一步」條。如:「有了這樣嚴密的守禦工事,敵人必定難越雷池。」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