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山楶藻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楶藻梲目錄1 出處2 故事2.1 解釋3 詞義3.1 相似詞3.2 相反詞4 例句 出處北宋 司馬光 訓儉示康:「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 故事管仲家祭祀用的禮器都刻有金色花紋,自己戴著有紅色繫帶的帽子,住在斗栱上刻有山的圖形,梁上短柱畫有水藻花紋的華屋,孔子對他度量之狹小感到鄙視。 解釋形容屋與之富麗華美。(楶 音=結 . 梲 音=卓) 詞義 相似詞畫棟雕梁、雕梁繡柱、美輪美奐 相反詞蓬門蓽戶、蓬戶甕牖、甕牖繩樞 例句富貴人家所居住的大都是山楶藻梲的豪門華夏。
家喻戶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死吧!」說完就衝進屋子,葬身火海。在這篇故事中,原作「戶告人曉」,指的是挨家挨戶告訴大家知道。到了北宋的《宣和書譜》,有這麼幾句話:「昔者帝王坐法宮,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萬里朝令夕行,豈家至戶曉也哉?以吾有慶賞刑威之柄以馭之而已。」說皇帝端坐深宮中,靠著行政機制的運作,不用挨家挨戶告知就能實行政令,也是同樣的用法。後來「家喻戶曉」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表示家家戶戶都知道,亦用來形容事情、名聲傳播極廣。
珠圓玉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珠子一般渾圓,像玉石一般溫潤。語本唐.張文琮〈詠水〉詩:「方流涵玉潤,圓折動珠光。」後用以比喻文詞圓熟或歌聲圓潤。清.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姜夔詞》:「北宋詞多就景敘情,故珠圓玉潤,四照玲瓏。」也作「玉潤珠圓」。
好事多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晁端禮,字次膺,北宋詞人,多婉約之作。〈安公子〉一詞所描述的是有情人不得相守的思念與怨懟。兩人正是情濃意重時,卻不得不分離,空留美好的回憶。所以說「從來好事多磨難」,似乎註定必須歷經重重的考驗,才能盼來重逢的一日。後來「好事多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男女之間佳期不順。後來語義擴大,泛喻事情進行不順,常遇挫折。
醉翁之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歐陽修,自號醉翁,為北宋大文學家,詩、詞、散文無一不工,為當時的文壇領袖。〈醉翁亭記〉是他在慶曆年間因言事獲罪,被貶為其滁州太守時所作,描述「醉翁亭」所在之處的美好景緻,與命名的由來。「醉翁亭」位於滁州境內的琅琊山上,為僧人智僊所築,亭名則為歐陽修所命題。瑯琊山樹林茂密,谿壑幽美,有一條清澈的泉流由兩峰間傾瀉而出,醉翁亭就築在泉水之上。歐陽修常邀友人在亭子裡聚會飲酒。有一次,歐陽修文興大發,寫下了傳頌千古的〈醉翁亭記〉,其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之句。原意為:在這樣的一個地方喝酒,其實我意不在品嚐美酒,真能讓我忘卻憂愁的是圍繞四周...
急流勇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者也,希夷素所尊禮云。 〔注解〕 (1) 若水:錢若水(西元960∼1019),字澹成,一字長卿,北宋新安人。官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同知樞密院事。才高識廣,能斷大事,嘗獻策於上,受命撰修《宋太宗皇帝實錄》。卒諡宣靖。 (2) 徐:慢慢地。 (3) 致政:解除政務職責,辭官退休。〔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二之二.樞密錢宣靖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況2 背景3 建國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概況遼朝(916年-1125年),又稱大契丹國,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個封建王朝,國祚從公元907年至1218年,長達331年,與南宋及北宋相當,在北境抵抗外族最為長久。 背景遼河上游一帶,北亞大草原的東端,古代東胡族的後人仍然過著游牧生活,已車馬為家,逐水草遷徙。大約在唐朝初年,形成部族聯盟,此後或依附於唐,或聽命於東突厥,他們就是契丹。東突厥亡,回紇衰微,唐朝國事也趨於沒落,氣單逐漸向外擴張。唐末及五代初年,契丹不時南攻,擄掠不少漢人,在各地設置城寨州縣予已...
喜出望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望外」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在北周.庾信的〈謝趙王賚絲布等啟〉裡就有「望外之恩」一語,即指自己對於趙王的恩賜,感到十分意外。因此「喜出望外」一語,就是因意料之外的事感到高興,最早出自宋.蘇軾〈與李之儀書〉五首之二。蘇軾是北宋著名文人,在詩詞書畫上均有成就。王安石倡行新法,蘇軾上書痛陳不便,得罪了王安石,被連貶數州,最遠曾貶至海南島。被貶之時,與老友李之儀通信,信裡寫到:「辱書尤數,喜出望外。」意思是指與李之儀八年未見,最近頻頻收到他的來信,真是令人感到意外而高興啊!後來「喜出望外」就被用來指因意想不到的事感到欣喜。
河東獅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詞意5 例句 出處 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三•陳季常》:“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故事 北宋的時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書陳希亮,亮有一兒子叫陳慥,此人狂放不羈,傲視世間,視榮華富貴為糞土,儘管是官宦之後,不坐車,不載官帽,和我們今天愛擺架子,擺譜的人不一樣。隱居龍丘。當地人不知道他的來歷,就叫他“方山子”。元豐三年(1080年),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不期遇上陳慥,兩人系成為好友。陳慥在龍丘的房子叫濯錦池,寬敞華麗,家裡養著一群歌妓,客人來了,就以歌舞...
不時之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時之需」原作「不時之須」,見於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後赤壁賦〉。北宋神宗朝,蘇軾遭人誣陷獲罪,被貶謫至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在此期間,蘇軾常四處遊覽,曾兩次遊於城外的赤壁磯,並將此地喻為三國古戰場赤壁,借以興發思古之悠情,寫下傳頌千古的〈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前赤壁賦〉寫於秋季,文中借肅颯之景抒發撫今追昔的感慨;〈後赤壁賦〉作於冬季,文中則借滄桑景物抒發胸中悲涼之意。「不時之須」一語即見於〈後赤壁賦〉,文中描述:蘇軾與兩位好友在夜間漫步,舉頭見到月色美好,於是起了酒興。其中一位友人正巧有尾鮮魚可以下酒,蘇軾便興沖沖地回家向妻子要酒,他的妻子說:「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