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5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數典忘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三.北宋南宋不可偏廢》:「況周、秦兩家,實為南宋導其先路。數典忘祖,其謂之何?」
狗尾續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狗尾續貂2 古例3 相似詞4 相反詞5 例句 狗尾續貂貂,一種皮毛珍貴的動物。古代近侍官員以貂尾為冠飾,晉代朝廷任官太過氾濫,貂尾不足,以狗尾代之,因以諷刺封官加爵太濫。今用以比喻把不好的東西接在好東西的後面,雙方不相稱。多指詩文創作方面。 古例北宋 孫憲光 北夢瑣言 卷十八:「亂離以來,官爵過濫,封王作輔,狗尾續貂。」譯文自從發生變亂以來,由於封官加爵太沒有節制,甚至被封為王爵的或作為輔弼之臣的人,其才能都與身份不相稱。 相似詞新不如故、每下愈況、駢拇枝指 相反詞漸入佳境、倒吃甘蔗、後來居上 例句他的文章獨樹一...
義正辭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歐陽修,字扑籜,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盧陵人。為文造語平易而情韻綿邈,詩詞清新婉約,為一代文宗。這是歐陽修在讀到張續和李常的文章後,寫下感想贈與石介的一首詩。詩中提到張續和李常,就像是未經琢磨的玉石,可說是天下的瑰寶。他們的文章嚴正有力,義理充分,詞語質樸而不鄙俗;雖古雅的風味淡了些,但文字精純而不雜。後來「義正辭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辭嚴意正」演變而出,用來指義理正當,措詞嚴厲。
胸有成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同(西元1018∼1079),字與可,北宋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縣東)人。擅長詩文書畫,以畫竹及山水聞名。和蘇軾是表兄弟,也是感情深厚的好朋友。宋神宗元豐二年七月七日,蘇軾曝晒書畫時,找到了文與可贈送給他的〈篔簹谷偃竹圖〉。因為當時文與可已經過世,睹物思人,於是以此畫為篇名,寫下〈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文中敘述文與可畫竹的理論和對文與可的懷念。文與可十分喜愛竹子,所以在窗前種了一大片竹子,無論晴雨寒暑,都仔細觀察竹子的生長情形和姿態變化。文與可曾告訴蘇軾說:「畫竹之前,胸中必須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然後心手相應,如此才能將竹子生動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段文字成為古代重要的繪畫理論。後來「胸...
朝秦暮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代的文章仍是值得欣賞。後來「朝秦暮楚」這句成語從典源中摘出,用來比喻人心反覆無常。 + 北宋哲宗元祐年間,晁補之任齊州太守,在任期間,重修毀損已久的北渚亭,並為之作記,即〈北渚亭賦〉。文中除描述亭中所見景觀,並以今古人物、歷代事物的興衰,寄寓對人生變化無常的感慨。宋代文人周密曾評論此文,認為晁補之這篇文章,就像蘇東坡的〈赤壁賦〉,憑藉客觀的地理環境,興發文人主觀的思緒情懷。此處引述〈北渚亭賦〉的這段文字,便是晁補之感嘆仕宦生涯其實就像經商,總是居無定所、四處流離。也猶如戰國時代的說客策士,周旋於各國之中,早上在秦國,晚上卻又到了楚國,為求生計四處遷徙飄蕩,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動向,對...
孤注一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濮陽縣西南,因古澶水所經而得名。澶,音ㄔㄢˊ。 (3) 準:寇準(西元961∼1023),字平仲,北宋華州下邽人。真宗時為相,契丹南侵,力主御駕親征,成澶淵之盟,封萊國公。後被讒,貶雷州而卒。仁宗時,諡曰忠愍。 2.「一擲」:※《晉書.卷八五.何無忌列傳》初,劉裕嘗為劉牢之參軍,與無忌素相親結。至是,因密共圖玄。……初,桓玄聞裕等及無忌之起兵也,甚懼。其黨曰:「劉裕烏合之眾1>,勢必無成,願不以為慮。」玄曰:「劉裕勇冠三軍,當今無敵,劉毅家無儋石之儲2>,摴蒱3>一擲百萬。何無忌,劉牢之之甥,酷似其舅。共舉大事,何謂無成!」其見憚如此。 〔注解〕 (1) 烏合之眾:比喻暫時湊合,無組織、無...
隨遇而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遇而安」原作「隨寓而安」。在六祖慧能的時代,禪宗傳道重在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但因宋代記載諸祖法語的燈錄大量刊行,參究公案的風氣愈來愈盛,禪風由此轉變,不立文字的參禪法變成不離文字,也就是所謂的「文字禪」。惠洪為北宋「文字禪」的主導者,他反對把禪與語言文字割裂開來,主張「借言以顯無言」,即通過語言文字和研究禪宗經典而習禪、教禪。《石門文字禪》輯錄的便是他的詩、偈、書、序等,其中〈舫齋記〉所記為李德孚之事。李德孚是位很有才華的人,於金陵(即今南京市及江寧縣地)任官職時,在官舍東邊建造了數間相連書房,由兩側看來彷彿是在船中,故名曰「舫齋」。有個客人參觀後說:「說你是個隱居之士,但卻又講究忠義,有...
青黃不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為相,推行名為「青苗法」,俗稱「青苗錢」的財政新政。政府在每年農家經濟拮据時,分兩次貸款給農民。正月貸而夏還,五月貸而秋還,還本時納二分利息,以免受高利貸剝削,也可增加政府收入。歐陽修上書反對新法,認為此法是向人民放債取利。他在文章中具陳施行青苗錢不當的地方,他認為:「夏季的糧食錢在春天發放,剛好是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的時候,雖然不是每一戶人家都缺少糧食,但也有糧食不夠的,這還可以說是惠政。可是在麥子成熟、戶戶不缺錢糧的五月發放,就算不得『救濟困乏』,簡直就是向人民放債取利!」後來「青黃不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亦用來比喻有...
江河日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江河日下」指江河之水日益奔流而下,典源可能出自於宋代蘇轍的一篇論。蘇轍(西元1039∼1112),字子由,號潁濱遺老,仁宗嘉祐年間進士,累官至尚書右丞,卒諡文定。蘇轍是北宋的著名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皆名列「唐宋八大家」。蘇轍主張文章的好壞取決於氣,養氣即是增進內心的修養,以及擴展生活的歷練。他特別推崇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文章才能「頗有奇氣」。蘇轍的散文風格汪洋澹泊,又吸收了駢文的技巧,故聲調文采均極優美,〈黃州快哉亭記〉是其代表作品,融敘事、描景、抒情、議論於一體。在學術上,蘇轍則以儒學為主,傾慕孟子,擅長政論文章。他吸收了韓愈「氣盛言宜」的主張,縱論天下...
無獨有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獨有偶」是指事物出現往往成雙成對。此語可能出自於《二程集》。《二程集》收錄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的著述,其思想學說以「理」或「道」為萬物之本源,主張「萬事皆出於理」,為宋代理學之洛派代表。典源此段提到,存在於天地萬物間的道理,往往會有恰巧相同或類似的事物出現,而這樣的情況,都隨自然形勢發展,並非事先有所安排。文中說到「無獨必有對」,後來「無獨有偶」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某種少見的人、事、物,偏有類同者出現恰巧湊成一對的情況。或指兩項事物恰巧相同或類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