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入木三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羲之在三十三歲時寫的〈蘭亭集序〉,以及三十七歲時寫的〈黃庭經〉,一向被譽為書法藝術中最好的小楷範本,後人尊稱他為「書聖」。而羊欣用來形容王羲之筆力的「入木三分」,後來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生動逼真。
錙銖必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仕周為御史上士,隋初,太子召為學士。撰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論立身治家之道,辨正世俗之謬,以訓後人,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在《顏氏家訓.治家》中,顏之推提到當時民風敗壞,民間嫁娶之時,經常有賣女兒來賺錢的事情發生,雙方非但不以為怪,甚至還討價還價,連一點小錢都要斤斤計較,和一般的買賣無異。這樣的婚姻,由於不注重對方的人品教養,通常都是後患無窮,所以他提醒子孫不可不慎!「銖錙必較」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連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計較。出現「銖錙必較」的書證如宋.陳文蔚《陳克齋集.卷三.雜著.朱先生敘述》:「先生造理精微,見於處事,權衡輕重,錙銖必較。」
拋磚引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等趙嘏前來遊覽時,果然在這兩句詩後補了:「聞說春來倍惆悵,百花深處一僧歸。」意致高妙,確是好詩。後人認為常建就是在「拋磚引玉」,這個故事見載於《談徵.言部.拋磚引玉》。
明日黃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菊花節」、「茱萸節」等。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仙人費長房曾對桓景說,某年九月九日會有大災難,家人須在手臂繫上盛滿茱萸的囊包,並且登山飲菊花酒,才能消災。桓景如言照辦,果真平安無事,然其家之雞犬牛羊卻都暴斃而死。於是後人每到九月九日這一天就都會登高,佩戴茱萸,以及喝菊花酒。唐朝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裡就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宋朝的蘇軾更是在〈九日次韻王鞏〉一詩裡以錯過重陽節時令賞菊,就沒有興味可言,並進一步申述菊花漸漸枯萎,連戀花的蝶兒也要發愁了。典源又見宋.蘇軾〈南鄉子.霜降水痕收〉詞。內容則是表述蘇軾被貶到黃州後對於時不我...
事與願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是他的好友呂安為其兄呂巽誣諂繫獄,他仗義執言,卻受到牽連,在獄中藉以抒發情緒之作。他生性不與世俗同流,志在守樸全真,對於自己無端被陷害入獄,心中的哀痛和憤慨,是誰也比不上的。他感嘆身陷囹圄的殘酷事實,和本想「嗈嗈鳴鴈,奮翼北遊」──像雁一樣翱翔天際自在悠遊的願望相違背。最後他和呂安全因此被殺了。後人就以「事與願違」表示事實和願望相違背。
因噎廢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這句話,是指一人一事而言。若是後人不問來由,一律的奉以為法,豈不是因噎廢食了麼?」
一暴十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稱他為「亞聖」。當時人們對於齊王管理政事沒什麼成就很不滿意,雖然齊王並未採納孟子的觀點,但他仍幫齊王解釋,說:「不要認為這是因為大王不夠聰明。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晒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我跟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此段話見載於《孟子.告子上》。後來原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演變為「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披荊斬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漢書.卷一七.馮岑賈列傳.馮異》異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書思慕闕廷,願親帷幄,帝不許。後人有章言異專制關中,斬長安令,威權至重,百姓歸心,號為「咸陽王」。帝使以章示異。異惶懼,上書謝曰:「臣本諸生,遭遇受命之會,充備行伍,過蒙恩私,位大將,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皆自國家謀慮,愚臣無所能及。……臣以遭遇,託身聖明,在傾危溷殽之中,尚不敢過差,而況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測乎?誠冀以謹敕,遂自終始。見所示臣章,戰慄怖懼。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緣自陳。」詔報曰:「將軍之於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六年春,異1>朝京師。引見,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
按部就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切的位置。後來「按部就班」這個成語就從「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演變而出,被用來指按著布局、層次來行文。後人在使用這個成語時,則將其範圍擴大,不但用於寫作文章時,而且泛用於一般事務,用來比喻做事依照一定的層次、步驟進行,例如: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他那個兒子,只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正用不著到那等地方去名外圖利。」便取此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牽涉、牽連。如:「拖累」、「連累」、「受累」、「累及他人」。《左傳.隱公十一年》:「相時而動,無累後人。」《新唐書.卷九六.房玄齡傳》:「漢王諒反,坐累,徙上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