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9.11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學史是研究心理學發展過程的一門學科。心理學獨立成為一門學科的歷史雖然很短,淵源卻很久遠;古希臘哲學家們以「元素」的觀點,探討宇宙萬物的本質如泰利斯(Thales, 624~546 B.C.),開放了「唯心」或「唯物」問題的討論,如德謨克里特斯(Democritus, 460~370 B.C.),甚至已經有了「數量方法」的概念,如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580~490 B.C.),可以說是西方心理學發展的根源。
  後來希臘三哲對於人類心理現象的闡述,在心理學發展史上的地位更加重要。如柏拉圖(Plato, 427~347 B.C.)的知識論,力主觀念世界的「實在」性...
文化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心理學是探討文化結構及其形成與發展之心理動力基礎的學術。文化心理學研究的不僅是文化的事實而已,更試圖追索各種類型文化背後的心理動因。從心理動力來解釋文化形成與發展主要有五種學說:
1.文化是人類慾望或慾力的表現或產物:心理分析學者認為文化是人類慾力(libido)的表現,唯物主義者則以為人類對物質的追求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原因,文化是人類追求物慾滿足的經濟活動衍生的副產品,這個副產品又回過頭來影饗人類經濟活動。2.文化是人類理性的產物:十七和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者認為整個世界與人類的生命均依人類理性所開展出來的普遍有效性規範而發展與形成各種類型的文化形式。十九世紀的觀念論者,特別是...
人文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文心理學心理學中號稱為第三勢力,有別於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學派的理論。一九四○年代末期,人文心理學受存在心理學、知覺心理學及現象學等的影響,認為人本身就是其行為的主宰,而非隸屬於環境;反對精神分析學派的學者以精神病患作為研究的對象,也反對行為學派以動物實驗的結果推論到人的行為上。他們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研究的主題包括人的知覺、經驗、意義及情感等,目的在促使個人自我成長與成熟。
  人文心理學家包括柯姆斯(A.W. Combs)、馬士洛(A.H. Maslow)、羅吉斯(C.R. Rogers)及阿德勒(A. Adier)等人。柯姆斯認為要了解人類行為,必須從個體的觀點來了解其對...
分析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析心理學是容格(C.G. Jung, 1875~1961)所提倡的一種人格心理學說;主張用分析以探討人格的主要元素,藉以了解人格;源出精神分析學派,容格亦屬佛洛依德學圈(Freudian Circle)中人,其後因與佛氏觀點不同,遂脫離佛氏學圈,自行提出其觀點,而獨樹一幟。
  佛洛依德(S. Freud, 1856~1939)認為人格發展的心理能量(energy)主要在於兩性本能,稱之為「力必多」或「慾力」)(libido),從嬰兒期開始,由吮乳獲得快感與滿足。容格則認為快感可以來自各種活動,不必全數歸結到兩性上去,嬰兒吮乳的快感也是如此,於是自行根據其對哲學與文化以至宗教等...
存在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在心理學之「存在」,源於拉丁字根「出現」(exsistere),意為「顯著」或「傑出」;德文用於指個別的人,字為「此有」(Dasein,參見辭目「此有」),指人超越自然而出現於天地間。由是形成「存在」與「本質」(essence)之別:哲學中「本質」指單獨的「實存」,可以提取出來以形成物體;科學中則指物性,如重量、密度、顏色等,在人則指神經形式、反射、驅力等。存在心理學在精神病學中,先從人的主體求得了解,做為醫療病徵的依據,因而強調個人的存在,視一個人的出現猶如突出於眾人之中,而且個人永遠是一個變化的歷程,故而存在(being)不是「固定性」的名詞,而含有「動」的意義。
  一個...
神經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經心理學主要是探討生理歷程與行為關係的實驗心理學,因為常以腦神經功能與行為關係為探討重點而得名,也因此有很多的神經心理學家,是在醫學領域接受專業訓練,而不是以心理學為背景。
  神經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種:(1)神經功能祛除法(Elimination):由於腦神經系統發生病變,或基於需要破壞或暫時阻滯腦皮層的神經功能時,觀察因此造成的行為變化,是最早的研究方法;(2)神經組織刺激法(Stimulation):有系統的刺激特定腦神經組織,以觀察影響所及的感覺、動作、情緒、動機、意識與制約學習等行為,對於心理學理論影響深遠;(3)神經活動觀察法(Activity Correla...
囚禁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囚禁心理學心理學的一支,主要研究因失去自由而生的心理影響,探討有效的處理方法,以克服因囚禁而生的消極心理作用,並預防出獄後成為再犯。
  心理學家從囚禁的目的探討其效果,發現普通監獄並未產生預期的效果。如以隔離犯人保障社會安全而言,則犯人在監獄中,勢必遵守監獄規則,縱然偶有違規行為,與社會毫無影響。如以囚禁為對不法行為之懲罰而言,則此種懲罰未必為犯人心甘情願的接受,甚至更引起憤恨與報復心理,如以囚禁有嚇阻作用而言,則監獄存在已久,初犯者絡繹不絕,其效果亦大有可議之處;至於所謂之嚇阻作用,更無從由未犯罪者中區分何人係因恐懼囚禁而不敢做出違法行為;因而提出「教養院」(Correct...
群眾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眾心理學與集體行為心理學(collective behavior, collective psychology, mass psychology)近似,研究一群沒有組織的暴民(mobs)、群眾(crowds)、公眾(publics)或大眾(the mass)的行動與心理,是十九世紀末在法國與義大利發展出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歐洲大為流行,重要的理論發展者有法國的塔德(G. Tarde)與勒朋(G. Le Bon, 1841~1931)、義大利的席格希立(S. Sighele)、英國的麥獨孤(W. McDougall, 1871~1938)與池特(W. Trotter)等。
 ...
比較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較心理學是假定人與動物有類似的性質,相信對動物的研究發現,可以應用於人類,而從事研究的一門科學。研究的重點之一是對動物行為的觀察;重點之二是從發生和解剖方面研究環境狀況的影響和生理變化。
  由觀察動物行為印證人類學習,始於俄人巴夫洛夫(I.P. Pavlov, 1849~1936)用狗所做的交替反射實驗,是熟知的所謂「古典制約反射」,認為在學習中可以用一種本能不會發生反應的刺激(S2),與能夠發生反應的刺激同時出現(S1),練習後可以用S2代替S1,以引起預期的效果。此後心理學中繼續研究,成為學習論中頗為流行的行為主義學派。
  應用動物為研究對象,從而了解到人的功...
社會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代社會心理學獨立成學的年代雖不易論斷,卻可從以下幾項事件看出端倪:第一,一八九七年崔普烈(N. Triplett)實驗證明有其他兒童在場的競爭,可以促進兒童捲動釣竿線軸的效率,是公認最早發表的社會心理學實驗。第二,一九○八年羅斯(E.A. Ross, 1866~1951)的〔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與麥獨孤(W. McDougall, 1871~1938)的〔社會心理學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出版,是最早以社會心理學為名的著作。第三,一九二二年〔變態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Abno...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