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66.52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謠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詭詐的話迷群眾。如:「間諜最擅長以謠言眾,煽動人心。」也作「訛言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妄造謠言,使人陷於混亂。《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亂黔首。」《三國演義》第七二回:「此時已有殺修之心:今乃借亂軍心之罪殺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沉溺。如:「不可溺酒色。」
崇德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崇德辨語出〔論語‧顏淵篇〕:「子張問崇德辨。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也。』」同一篇中,「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念,忘其身以及其親,非與?』」。
  崇德,就是尊重道德;辨,就是能辨別是非輕重和真偽,以免除迷。在此章中,孔子的兩位弟子都問到了「崇德辨」,而孔子更稱許樊遲「善哉問!」由此可見「崇德辨」對於人生修養的重要。在與子張的答問中,孔子強調了「崇德」是以忠信與義為本;而在與樊遲的答問中則強調崇德在於先盡責任然後再...
投杼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謠言眾多,就連最親信的人也會動搖堅定的信念。參見「投杼」條。《北齊書.卷三.文襄帝紀》:「當是不逞之人,曲為無端之說,遂懷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嬌媚的姿態使人迷。如:「由於受到媚,使他做了錯誤的決定,導致事業的失敗。」
抗拒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抗拒誘是測驗學生作弊的情形。哈特舜(Hugh Hartshorne)和梅(Mark May)早期曾作社會學習的研究,來了解兒童的「道德性格」。在他們的實驗中(總共測試一萬一千名年齡從八歲到十六歲的兒童),哈、梅二氏讓兒童有欺騙、說謊或偷竊的機會。每一項測試可以引誘兒童去做純為個人所得而不欲人知的事,同時,在每一個情境下兒童都不知其行為已被觀察。例如兒童被引誘在考試時抄寫別人的答案,或在遊戲中、運動競賽時、回家做功課時有作弊的行為。這些兒童受測試的情境很多,包括:家庭、學校、社區活動中心、遊樂場及教堂等。
  哈、梅二氏從研究中得到的結論是:兒童的誠實行為受到情境和諸如懲罰、獎賞...
訛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詭詐的話迷群眾。《元史.卷八.世祖本紀五》:「癸丑,初建東宮,甲寅,誅西京訛言眾者。」也作「謠言眾」。
不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弄不清楚、無法理解。如:「他這突如其來的舉動,真令人迷不解。」
世盜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人以竊取名聲。漢.徐幹《中論.卷下.考偽》:「於是世盜名之徒,因夫民之離聖教日久也,生邪端,造異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