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31.6555 ms
共 9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惑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使人迷惑的學說或法術。《韓非子.忠孝》:「恍惚之言,恬淡之學,天下之惑術也。」
|
狐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為狐妖所迷惑。《聊齋志異.卷二.董生》:「渠舊與妾善,不意為狐惑而死。」
2.疑惑。《朱子語類.卷七五.易.上繫下》:「孔子只說『群疑亡也』,便見得上面許多皆是狐惑可疑之事而已。」
3.病名。中醫上謂因傷寒失於發汗,溼毒無以排泄所致。主要症狀為咽喉部及前後陰潰瘍,因患者神情惑亂不定,臥起不安,故稱為「狐惑」。
|
誘惑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某些動物特具的一種體色,用以誘惑他物近前而捕食之。如爪哇產的蜘蛛,體色如鳥糞,嗜食鳥糞的蝴蝶見而趨前,遂被捕食。
|
欺世惑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欺瞞世人,惑亂風俗。如:「這種欺世惑俗的事,是我們所不齒的。」也作「欺世亂俗」。
|
蠱惑驅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作分析名詞。指的是當三種「勁力」因素同時集中出現於動作中時,卻缺乏時間要素者,即為蠱惑驅使;其中併入了穩固、似夢、疏遠三種情境。
Irmgard Bartenieff & Doris Lewis《Body Movement Coping with the Environment》1980、 Rudolf von Laban《The Language of Movement》1974 &《The Mastery of Movement》1971、 Rudolf von Laban & F. C. Lawrence《Effort》1974、Vera Maletic《Body-Space-Expression》1987、Jean Newlove《Laban for Actors and Dancers》1993、Marion ...
|
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標舉、標示。《禮記.祭法》:「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漢書.卷六○.杜周傳》:「若此,則流言消釋,疑惑著明。」
|
東施效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天運》孔子西遊於衛。顏淵問師金曰:「以夫子之行為奚如?」師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窮哉!……故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故西施1>病心而矉2>其里,其里之醜人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3>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注解〕
(1) 西施:春秋時之美女,越國苧蘿人,生卒年不詳。本為浣紗女,適越王句踐為吳所敗,欲獻美女以須欋政,乃令范蠡獻西施,吳王大悅,果迷惑忘政。亦稱為「西子」、「先施」。
(2) 矉:音ㄆ|ㄣˊ,同「顰」,皺眉。
(3) 挈:音ㄑ|ㄝˋ,帶領。
|
朝三暮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一養猴人以果子飼養猴子,施以詐術騙猴的故事。見《莊子.齊物論》。後比喻以詐術欺人,或心意不定、反覆無常。《舊唐書.卷一三五.皇甫鎛傳》:「直以性惟狡詐,言不誠實,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聖聰,足見奸邪之極。」元.楊訥《西游記》第九齣:「也是我為人不肖,和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也作「暮四朝三」、「朝四暮三」。
|
刻舟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
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曉悟、明白、清楚。如:「理解」、「了解」、「費解」、「大惑不解」。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