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2.71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窮途末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經常獨自驅車至山中人煙罕至、無路可走之處,以痛哭狂嘯來抒發心中的鬱悶不平。王褒藉此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傷及憂懼。 「末路」則見於《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鄒陽》中鄒陽的〈上書吳王〉,鄒陽,齊人,漢初時事吳王濞。吳王有意造反,鄒陽上書勸諫,他先引秦朝覆滅之事為鑑,然後點出本意。文中說明秦朝極盛之時,雖然統有天下,但是到了「晚節末路」,各路豪傑起義,咸陽危殆,最後滅亡,主要的原因就是宗室諸侯不肯相救。其中「末路」是指朝代的末期,引申比喻沒落衰亡,窮困潦倒的境地。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窮途末路」,用來形容無路可走,處於十分窮困的境況。
奮不顧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舊唐書.卷一四一.田弘正列傳》:「惟忠與孝,天與臣心,常思奮不顧生,以身殉國,無由上達,私自感傷。」 參考詞語︰奮不慮身注音︰ㄈㄣˋ ㄅㄨˋ ㄌㄩˋ ㄕㄣ漢語拼音︰fèn bù lǜ shēn釋義︰猶「奮不顧身」。見「奮不顧身」條。 01.《宋史.卷三九二.趙汝愚列傳》:「論曰:『……汝愚獨能奮不慮身,定大計於頃刻。』」 參考詞語︰奮身不顧注音︰ㄈㄣˋ ㄕㄣ ㄅㄨˋ ㄍㄨˋ漢語拼音︰fèn shēn bù gù釋義︰猶「奮不顧身」。見「奮不顧身」條。 01.宋.吳泳〈齊敏授武翼郎制〉:「爾總戎于韶,奮身不顧。援弓赴敵,射殺渠魁,厥功雋矣。」 02.宋.蘇軾〈與章子厚書〉:「然獨念...
愉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憂愁、煩惱、悽慘、煩悶、感傷、悲哀、痛苦、悲憂、哀痛、憂鬱
閒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悠閒安適。唐.元稹〈白氏長慶集序〉:「閒適之詩長於遣,感傷之詩長於切。」
聲淚俱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他自找的,有什麼好憐憫的。」王彬說:「周顗是我們的朋友,也是一個忠臣,今天卻遭到這樣的下場,很令人感傷惋惜。」接著突然生氣的指責王敦:「你反叛作亂,殘殺忠良,意圖不軌,想要奪取政權,日後將會為家族帶來禍害。」一邊說著,一邊隨著慷慨的聲調而流下了眼淚,情緒激昂。王敦看了這樣的場面,更加生氣,本想把王彬殺了。當時王敦的另一位堂弟王導也在場,一直試圖從中調解,以平息雙方的怒氣,但王彬仍然無所畏懼,神色自若,最後王敦因為念在家族的情分上,還是放過了王彬。「聲淚俱下」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形容極度悲慟、激動。
隔離作用(Isol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隔離作用屬於神經症性防衛機轉(Neurotic Defense)。在解釋上,常與情緒隔離(emotional insulation)、情感隔離效果(Isolation of affect)、理性作用(亦稱智識化Intellectualization)一同討論。隔離作用,是指個體在可能受到情感傷害的情境中,為避免情感涉入之後的焦慮和痛苦,退回被動、冷漠的狀態,將情緒與事件隔開(把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中加以區隔),使用過度理性的態度面對帶有情感的情境;或是個體將不愉快記憶從腦中意識上特意隔離,以減少情緒的涉入,減輕對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死亡。如:「香消玉殞」。《史記.卷一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紅樓夢》第三三回:「(寶玉)只是此時一心總為金釧兒感傷,恨不得此時也身亡命殞。」
台北市立松山家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職更名屬地方事務,需經市議會通過,目前此案尚在市議會審議當中。民國96年11月14日對松商是個令人感傷難過的日子,我們敬愛的大家長 劉校長澤華因急性心血管剝離及心臟衰竭,在萬芳醫院離開了我們。劉校長自民國80年8月由士商轉任本校,歷任訓育組長、教務主任、圖書館主任,並於民國91年8月接任校長,日日早出晚歸,以校為家。劉校長不僅博學,更重視做事的態度與細節,經常勉勵全校師生:「態度決定高度」,對於教育的使命感與堅持,尤其對技職教育的未來更是不遺餘力全心投入,以提升職業學校學生的競爭力。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劉校長逝世後,由教...
感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感傷思念。《文選.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二首之一》:「修身悼憂苦,感念同懷子。」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木尚且有這麼大的變化,更何況是人呢?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多用於感傷人生的變化。北周.庾信〈枯樹賦〉:「桓大司馬聞而歎曰:『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唐.盧照鄰〈病梨樹賦.序〉:「豈賦命之理,得之自然,將資生之化,有所偏及。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