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003 ms
共 6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代數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數學。用數字及符號研究數的關係及其性質,或研究一體系所擁有的運算構造的學問。簡稱為「代數」。
|
上海青浦數學嘗試指導、效果回授實驗(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海青浦數學「嘗試指導、效果回授」實驗是一九七七年十月起,上海市青浦縣教師進修學校開始探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實驗研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顧冷沅為核心的教育改革小組和歷時十年的數學教學改革實驗。實驗共分四個步驟:(1)調查(1977年10月~1980年3月),即在全縣中學、小學及幼兒園中進行尋找教學關鍵時期的調查與全縣數學教學質量的普查;(2)篩選(1980年4月~1981年8月),即通過反覆的試驗與評價選取有效的教學措施: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學習;組織好課堂教學的層次(序列);在採用講授法的同時輔以「嘗試指導法」;及時提供教學效果的信息,隨時調節教學;(3)實驗(1981年9月~1984...
|
個別化數學教學計畫(瑞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九五○年代末期,瑞典政府在推動九年制綜合學校之時,即倡導個別化教學法,藉以改進新制學校的教學,且修定中、小學數學課程的內容。一九六三年秋,教育部主動徵召Alghult/Kronobug郡一位對數學教學個別化的各種方式進行了四年的實驗,且使用函授教材的中學教師歐瑞柏格(Curt Oreberg)主持一研究計畫,比較在七、八級班級中使用完全個別化教學法或習以為常的教學法的成效。
基於前項研究成果,教育部於次年組成IMU,設於Malmo教育學院的教育與心理研究所,聘歐瑞柏格為計畫主持人,負責教材的編撰以及「教法—教材—系統」三位一體教學法的開發與實驗,另聘專人吉文(Lars M.... |
數學原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英國大科學家牛頓最重要的著作。全名是「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西元一六八七年出版。全書是以數學的方法,說明星體的運動,尤其是對太陽系中力學與萬有引力定律的適用等。
|
中學數學課程改進計畫(美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學數學課程改進計畫」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費爾(H. Fehr)所創之數學課程改進研究計畫,擬經由教學實驗,破除算術、代數、幾何各科在中學分年施教的慣例(美國獨有),為程度最好的七級至十二級中學生開發一套六年一貫的統整性數學課程與教材。
此課程除了廢棄傳統的內容與順序外,主張新的教材綱目必須圍繞大學一年級學程中所有的主要內容,如:數系與代數的基本結構、線性代數、機率的應用、電腦數學、微積分;課題必須以基本概念(集合、算子、映射、關係)與結構(群、環、體、向量空間)為基礎,統整為一體;而主要的內容則須以螺旋方式交織、發展、漸次形式化。 此計畫之顧問於一九六... |
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是大陸地區在一九六五年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等人首次提出的自學輔導教學實驗,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輔導下進行自學,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形成自學習慣的一種學習方式。該實驗於一九六五年進行個別實驗,一九六六年初在北京女六中(156中)和西四中學進行正式實驗,但不久即中止;一九七六年以後又重新實驗,並且迅速得到擴散,其自學教材也由地質出版社正式出版,作為實驗課本。
從初一開始的自學輔導教學實驗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教授學生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基本會閱讀教材,能正確理解詞義,並學習概括段意。這階段大約一至二週。閱讀方法分粗讀、細讀和精... |
〔大學前的科學、數學及社會科學教育概況:第一冊,科學教育,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五年〕(美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學前的科學、數學及社會科學教育概況:第一冊,科學教育,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五年〕之研究,由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執行完成,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於一九七八年所出版三冊文獻探討中的第一冊;此冊為有關於科學教育之報告,其他二冊分別為數學教育及社會科學教育。
此報告主要分為八個部分,簡述如下: 第一部分:說明此研究所採用之文獻之鑑定程序。所有關於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五年美國科學教育的書面資料皆納入研究範圍。文獻的來源包括:(1)教育資源資訊中心資料庫(ERIC d... |
數學歸納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證明數學公式的一種方法。欲證明命題是否或成立時,先證明小於自然數N的情形下命題成立,再推演至大於N時亦成立,則證明第(N+1)項亦成立。
|
數學信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學信念又稱數學世界觀,是個人從學習活動中所形成的數學知識論。近年來,研究者發現,有些數學信念和數學學科的性質相違背,會影響學生對數學的了解與應用。
舒恩費(A.H. Schoenfeld)以高中生為對象,每星期至少一次將學生上幾何課的過程加以錄影,同時又發展了一分有關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問卷,從分析錄影帶及問卷中了解態度對數學學習的影響。然後將學生對數學的態度及解題策略加以歸類,再和錄影帶相比對,追蹤教學中造成學生錯誤的部分。結果發現學生的數學信念會影響解題的進行。例如:有些學生相信在五分鐘內仍不能解決的問題,就表示無解而應立刻放棄,有些學生則相信數學是只有在考試時才用到的... |
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是義務教育的一門主要學科;在大陸的現行義務教育課程計畫中安排了六年制小學九百八十六課時,三年制初中四百六十八課時,五年制小學九百五十二課時,四年制初中五百三十六課時,約占九年義務教育各科總課時的百分之十九。
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學好當代社會中每一個公民適應日常生活、參加生產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算術、代數、幾何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培養運算能力,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並能夠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課程內容包括有關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例的基礎知識;常見的一些數量關係和解答應用題的方法;用字母表示...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