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51.46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精粹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是困難的工作,需要紀律配合:大多數的基本學科仍得靠直接的方法,如記憶與練習,才能學好。雖然興趣引發動機,但是努力仍然比興趣重要。自制力的培養十分重要。 教師角色  在精粹主義的觀點中,教師具有高水平與知識,因此被尊為權威,是為專門科目或學科的大師與值得效仿的模範。教師必須掌控課堂活動,並且很少根據學生的意見來決定課程內容。(Allan C.Ornstein,2004) 精粹主義v.s永恆主義  精粹主義與永恆主義一致主張恢復基本學科為教育過程中心,強調心智的訓練,並且以教師為中心,但相異之處可歸類為以下四點(Alla...
以逸待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盛,接下來就會逐漸怠惰,久了以後思歸之心殷切,軍心渙散。善用兵的人就會避開初期的銳氣,而選擇這個時機發動攻擊,這是「治氣」。以整治自己的心,料敵機先,來等待敵軍的撓亂不安;以鎮靜自己的心,方寸不亂,來對付敵軍的喧鬧囂雜,這是「治心」。就近等待遠來之敵,以安逸等待疲憊之軍,以飽食等待飢渴之眾,這是「治力」。「以逸待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而出,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蹂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踐踏。比喻侮辱、摧殘。[例]二次大戰時,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國有不少城市都受到日軍蹂躪。
傾國傾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姒都是極為妖媚美麗的女子,但卻又是極為不祥,招來「傾城傾國」的禍害。而越王句越,忍辱負重,生聚教訓,發動大軍,圍困夫差於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國果然傾覆,句踐終於復興越國。後來「傾國傾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女子的美豔,可以帶來禍害。其實此一語義,早在《詩經》中就已經見到。《詩經.大雅.瞻卬》有「哲婦傾城」這樣的句子,意思是「婦人多謀深慮乃亂國」,此處「傾城」,便是「傾覆邦國」義。但後來「傾國傾城」這個成語語意轉變,專以形容女子的美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興起、發動。如:「舉義」、「百廢待舉」。《文苑英華.卷六五.唐.王起.垓下楚歌賦》:「弱冠舉兵,霸世之名則振;窮途敗績,拔山之力空多。」明.劉基〈杭州富陽縣重修文廟學宮記〉:「明年六月,百廢備舉,廟有新室,學有新舍,教官有廳,文昌有祠。」
初出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的特性和曹軍輕敵的心理設下計謀。他指派趙雲為前部,交戰時佯裝打不過,引夏侯惇的軍隊深入博望坡,趁機發動火攻,事先埋伏在一旁的軍隊再一擁而上。夏侯惇果真中計,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已經來不及,結果士兵死傷慘重,劉備軍隊大獲全勝。《三國演義》的作者並以一首詩來形容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藉此來讚揚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才出山就立下功勞。後來「初出茅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初入社會,缺乏歷練。
消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發動、爆發
作壁上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援救鉅鹿。此時楚軍的強大居於諸侯之首,前來援救的各諸侯國,雖然也攻下了十多個營壘,但並未繼續出兵發動強烈的攻勢。項羽率領楚軍一路殺進秦軍陣營,秦兵死傷慘重,而各諸侯國的將領們卻都只站在自己的營壘上,冷眼旁觀著秦、楚之間的交戰,沒有採取任何的行動。項羽在打敗秦軍後,召見各諸侯國的將領,他們折服於項羽的威猛,在進入營門時,都跪著行走,不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就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也都臣服於他。後來「作壁上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坐觀成敗,不幫助任何一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發動、啟行、駕駛。如:「開車」、「開船」。唐.杜甫〈登白馬潭〉詩:「水生春纜沒,日出野船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發動、產生。如:「起疑」、「起風」、「肅然起敬」。《呂氏春秋.貴直論.直諫》:「百邪悉起。」漢.高祖〈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