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認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俗男女婚後,雙方親屬初次會晤,稱為「認親」。後泛指彼此相認為有親屬關係。《儒林外史》第三回:「汶上縣的人,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相與的也來認相與。」《紅樓夢》第四九回:「來了好些姑娘奶奶們,我們都不認得。奶奶姑娘們快認親去。」
抓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俗於小孩滿週歲時,長輩將書本、算盤、筆墨等各種物品擺在孩子面前,讓他隨意抓取,由此來推測他未來的志向。
駭目驚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士民,或建碑表,俾我荊南,閱感無地。且作紀江、漢,道基分陝,衣冠禮樂,咸被後昆。若其望碑盡禮,我州之舊俗,傾廛罷肆,鄙(士)〔土〕之遺風,庶幾弘烈或不泯墜。荊、江、湘三州策名不少,並欲各率毫釐,少申景慕。斯文之託,歷選惟疑,必待文蔚辭宗,德僉茂履,非高明而誰?豈能騁無愧之辭,詶式瞻之望。吾西州窮士,一介寂寥1>,恩周榮譽,澤遍衣食,永惟道廕,日月就遠2>,緬尋遺烈,觸目崩心。常謂福齊南山,慶鍾仁壽,吾儕小人,貽塵帷蓋。豈圖一旦遂投此請。 〔注解〕 (1) 一介寂寥:一名默默無聞之人。寥,音ㄌ|ㄠˊ。 (2) 日月就遠:時間消逝。
情不自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敘述了婦女於七夕在月下乞巧,思念情人的情景。相傳陰曆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稱為「七夕」。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詩中描述的女性看到七夕如影隨形的月亮時,想起乞巧的傳說,因此「情來不自禁」,一時感情激動,便也學著傳說在月下引線穿針,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美、手藝更靈巧,以得到美好姻緣。後來典源文獻裡的「情來不自禁」,演變成「情不自禁」這句成語,表示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
九流三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三教九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三教九流」係由「三教」及「九流」二語組合而成。 「三教」指儒、佛、道。語或出自《周書.卷五.武帝紀上》。北周武帝宇文邕,鮮卑人。生活節儉樸實,勤政愛民。在位期間(西元560∼578),改革鮮卑舊俗,釋放奴隸。當時因為社會動亂不安,許多人投身佛道,尋求精神上的寄託,武帝卻認為僧道不事生產、又不用交稅,影響國家財政,應該廢除。於是在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這天,他召集大臣、沙門及道士等,討論三教的好壞,結果儒教為先,道教第二,佛教最後。 「九流」則是出自《漢書.卷一○○.敘傳下》。敘傳是作者自敘家世、生平,兼及編纂旨趣、體例的文章,典源所錄是《漢書》...
重九登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俗在陰曆九月九日佩帶茱萸爬登高山,飲菊花酒,以為能消災避害。見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也稱為「重陽登高」。
天中五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俗於端午節插用菖蒲、艾草、榴花、蒜頭、龍船花等五種植物以避邪驅瘟,稱為「天中五瑞」。
除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俗人死既葬,延請僧道追薦後,燒化靈牌,撤去靈桌,表示服完喪期的意思。《金瓶梅》第八回:「教王婆報恩寺請了六個僧,在家做水陸超度武大,并天晚夕除靈。」
綠燈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俗賣淫的妓女戶門前懸有綠燈,故用為妓女戶的代稱。
情不可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敘述了婦女於七夕在月下乞巧,思念情人的情景。相傳陰曆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稱為「七夕」。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詩中描述的女性看到七夕如影隨形的月亮時,想起乞巧的傳說,因此「情來不自禁」,一時感情激動,便也學著傳說在月下引線穿針,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美、手藝更靈巧,以得到美好姻緣。後來典源文獻裡的「情來不自禁」,演變成「情不自禁」這句成語,表示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